首页

搜索 繁体

大唐天将军 第485节(1 / 2)

&esp;&esp;仅仅两句,就显示出豪放的气魄和不凡的性格,似乎将苍天当作朋友。

&esp;&esp;词只开端,王维、杜甫,皆知此词不同凡响。

&esp;&esp;“第二句是什么?”

&esp;&esp;“没听清啊!”

&esp;&esp;“是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?”

&esp;&esp;“靠近一点……”

&esp;&esp;当第二句展现后,有公卿大臣忍不住离开坐席,向李瑄靠近。

&esp;&esp;……

&esp;&esp;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……

&esp;&esp;公卿大臣们如一堵墙一样围在李隆基的玉案周围。

&esp;&esp;每一句落笔,他们都会口口向后相传。

&esp;&esp;一字比一字精炼,一句比一句惊艳。

&esp;&esp;这似乎是一首思念亲人,祝福世人的咏月秋词。

&esp;&esp;但有好事者立刻将即将到来的新法与此联系起来。

&esp;&esp;一首诗词的赏析,要与作者所处环境,所经历之事相结合。

&esp;&esp;而李瑄如日中天,明显不是怀才不遇。

&esp;&esp;有人认为,在李瑄作出此词那一刻,就有变法之心,且知晓变法的困难。

&esp;&esp;不论如何,这似乎绝尘于天地的丰富情感,让一向将词鄙视为“下里巴人”的诗人,心中莫名震撼。

&esp;&esp;但凡是个文人,都觉得《水调歌头》艺术性的空前。

&esp;&esp;那浪漫到极致的意境,给诗人们巨大冲击。

&esp;&esp;原来词还可以这样!

&esp;&esp;这种比喻和夸张,生动鲜明。

&esp;&esp;气势恢宏,意境开阔的同时,又细腻委婉,情感深沉。

&esp;&esp;许多诗人想快点得到翰林学士抄录的手稿,仔细观读。

&esp;&esp;第264章 与杜甫相遇,李隆基挑明

&esp;&esp;之前听到李瑄曲子的时候,文人士子无尽夸赞。

&esp;&esp;而现在却大部分沉默。

&esp;&esp;一个伟大的人,名扬天下的才子,所创的风格特异的《水调歌头》,让文人士子深思。

&esp;&esp;唐诗能发展到现在,有成熟的五绝、七绝,是一代代文人不断交流、改革的成果。

&esp;&esp;包括在老杜手中集大成的七律、五律,都是不断地改革,尽显文学的艺术。

&esp;&esp;教坊乐师的词空洞乏味,但情到深处,绝对能赋与词感情和艺术,如天水王一样。

&esp;&esp;“此为仙人所作乎?原以为曲调深邃,未想词更为惊艳。今夜一词,谁与争锋?”

&esp;&esp;李隆基第一时间接触李瑄的手稿,他嘴上不说,心里却承认自己的词远远无法与李瑄相比。

&esp;&esp;按照李瑄的曲子,将《水调歌头》清声唱出来,毫不违和。

&esp;&esp;“多谢圣人夸赞!”

&esp;&esp;李瑄拱手。

&esp;&esp;虽然已经抄袭过很多次,但李瑄每被夸赞,依然惭愧。

&esp;&esp;杨玉环此时对《水调歌头》已经痴迷,不断品味。

&esp;&esp;李瑄的能力和才华越大,杨玉环越是觉得李瑄为天人,不可触摸。

&esp;&esp;她只想如现在一样,拿着琉璃灯。为李瑄的前途照亮。

&esp;&esp;时间无法停留在这一刻,英武的少年,似乎永远都是这么意气风发。

&esp;&esp;《水调歌头》被抄录数十份,被公卿大臣、文人士子争抢。

&esp;&esp;李隆基大手一挥,再让翰林学士抄百份。

&esp;&esp;安禄山拿到一份,他不明白这有什么吸引力,让在场的人很激动的样子。

&esp;&esp;“如果能相安无事下去就好了。”

&esp;&esp;李林甫没有将手中的抄录传递给他人,而是小心收起来。

&esp;&esp;他的女儿李腾空,颇爱李瑄的诗词,带回去让女儿看看。

&esp;&esp;今夜呀!

&esp;&esp;也只是宴会。

&esp;&esp;一切恩怨先暂停吧!

&esp;&esp;他罕见的与李适之喝一杯。

&esp;&esp;而李适之的心情更不用多说,他认为李瑄将去年对他的思念,带到今年。

&esp;&esp;带到盛大的宴会上。

&esp;&esp;《水调歌头》具体的寓意,由诗人猜测。但毫无疑问,有着对亲人的思念。

&esp;&esp;杜甫从词上,看到和太白谪仙人一样的风格。

&esp;&esp;然李瑄的身份,总让文人带一些异样的感觉,就像岑参赞美李瑄的诗歌一样“功名只向马上取,真是英雄一丈夫”。

&esp;&esp;“杜子美有没有机会见天水王一面呢?”

&esp;&esp;杜甫感慨一句,然后不舍地抄录将交给下一位文人。

&esp;&esp;他已经将这首词记在心里。

&esp;&esp;“新法实施,我一定要支持七郎啊!”

&esp;&esp;王维已经半隐半官,但他此刻决定出山,帮助李瑄完成新法。

&esp;&esp;身为文坛领袖的王维,在政坛上有一定号召力。

&esp;&esp;他从《水调歌头》中,看出一种志在新法的意图。

&esp;&esp;他甚至联想到李瑄在感叹跟随他的“知己”太少。

&esp;&esp;他有什么理由不去帮助呢?

&esp;&esp;失败了,不过是辞官归隐罢了,正好清闲。

&esp;&esp;夜宴之上,人们在争夺一份份《水调歌头》。

&esp;&esp;而真迹在李隆基手中。

&esp;&esp;这意义非凡的《水调歌头》,李隆基是不会还给李瑄的。

&esp;&esp;他要放在南熏殿内,闲暇时间,观赏几遍。

&esp;&esp;如果能找到灵感,说不定能在诸多名曲中,填一首类似于《水调歌头》的词。

&esp;&esp;“圣人,臣请会面诸臣……”

&esp;&esp;李瑄向李隆基拱手道。

&esp;&esp;他一直在台上,感觉不合适。

&esp;&esp;“准!”

&esp;&esp;李隆基点头,准许李瑄与众臣欢愉。

&esp;&esp;旁边的杨玉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