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320节(1 / 5)

&esp;&esp;很显然,买活军并不傻,至于要抵抗买活军的人就更不傻了,码头前的人群顿时做了鸟兽散,只留下总督太太再三福身谢罪,说是认打认杀——但众人是连打杀的兴趣都没有了,一个老太婆,本也活不了几年了,把家里年轻人和总督一起都送去买活军那里,她留下来任凭处置,你还能拿她怎么办?真要把她怎么样了,她家里人万一得了买活军的重用,摇身一变,以买地使者的身份又回来了呢?

&esp;&esp;主战派的最后努力,随着王总督在昏迷中投奔买活军,至此彻底结束,甚至很多人在羊城港现如今的情况中,不免都兴起了一种丧气却又很客观的看法——这羊城港数年前,虽不说将士用命,但也绝非文恬武嬉,可这几年内怎么就一步步走到今日这一步了呢?武将首领率船主动叛变,文官特意留下的定海神针也发了急病昏迷不醒,导致城里根本就没有人能成功阻止起抵抗,眼看就要开门揖盗,把买活军让进来了!

&esp;&esp;此情此景,怎能不让人心生疑虑——难不成,这就是传说中的……天命?

&esp;&esp;不论如何,出奔投靠,已经成为了新的潮流,当买地的大军走到南澳岛时,不少羊城港的船只已经先一步来迎接,要和他们一起接收胜利果实了。而等买地的船队到达羊城港时,所见到的则是有史以来最潦草的城防了——城门都没有关严,还留了一丝小缝给百姓进出。

&esp;&esp;至于城头上,更是一个脑袋没有,至于码头处,不知谁在木头廊桥尽头放了一尊弥勒佛像,似乎就是全部的抵抗了——这弥勒佛像是什么意思,也没说明白。

&esp;&esp;“啊……这就是全部了?”

&esp;&esp;虽然再三确认,但领军的郑福气还是有点儿不可置信,他甚至亲自询问了被买活军请上前来的路过百姓。“城里难道丝毫都没有埋伏?我们就这样走进去,就能接收羊城港?”

&esp;&esp;那百姓白了他一眼,脸上有一种老练的广府佬常有的桀骜不驯。

&esp;&esp;“咪系咯。”他说。“你行入去,咁冇人理你嘅话,咁咪係接收咗羊城港咯?”

&esp;&esp;这句话居然还是白话,可见他的胆大,但郑福气并没有斥责这个人,而是真的依言派人走进了城门——真的没人理他,大家都忙着各做各的事,对于入城的新主,只是报以无奈、排斥却又认命而因此显得稍微有些厌烦的一瞥——

&esp;&esp;就这样,买活军攻克羊城港,至此,福建、广府两道的重要城市,尽入买地,从地理来看,事实上敏朝也失去了琼州岛的控制权,东南一隅,再无敏朝说话的余地——这件事,当然也很快就在京城引起了轩然大波。

&esp;&esp;第642章 半壁江山全数代管

&esp;&esp;“一一如一, 一二如二——”

&esp;&esp;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,八月底, 京城的天气早晚已经很凉了, 体弱的人家多要穿起薄薄的夹袄,便连街头巷尾, 夹着小木棍来上特科班的顽童们,也不再只穿一件肚兜, 甚至是干脆打着赤膊了, 各量家境贫富,或者是穿着百衲衣,或者是穿着整洁的短衫长裤,脚上也踩了千层底的布鞋, 一早上就大声地唱着‘一一如一、一二如二’的童谣, 蹦跳着赶往教室去了。

&esp;&esp;“娘,我也想去!”

&esp;&esp;不乏就有孩子羡慕地看着这些同龄人们,转头或是低声央求, 或是理直气壮地喊叫了起来——酷暑已过,前些时日在京城流行的瘟疫,逐渐地也到了尾声, 之前一段时日里, 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上学的孩子们, 这会儿也重新感到了学堂的诱惑, 甚至还有些孩子无师自通地找到了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说服家长。

&esp;&esp;“就让我去吧, 娘, 现在特科扫盲班毕业, 便是去扛包都多赚几个哩!”

&esp;&esp;“听说特科班的教室, 到了冬日可暖和了,他们是不缺煤的,炉子燃得很旺!还有蜡烛!”

&esp;&esp;这条理由,颇为能说服一些家长——虽然特科班并不收钱,甚至还学足了买地的做派,凡是考试优等,多少都有奖励,但哪怕就是在京城,也并非所有孩子都被囊括到特科班里去的。

&esp;&esp;有些孩子是因为从小学习儒学,这会儿也还继续跟着原本的塾师,不愿弃了科举之道,去考特科——这是有钱的,还有些孩子则是纯粹因为家贫,家长甚至无力承担孩子去读特科班的一些微小开销——连一身衣物,一双鞋都是奢侈,五六岁的孩子,还赤条条地到处跑来跑去,这样的孩子出现在街头巷尾,大家倒还不觉得什么,但若是要去上课,自家也觉得没有脸面,因此便找了各种借口搪塞,不给他们去。

&esp;&esp;此外,也有些顽童不耐烦上课的,家长也完全放任自流,毕竟他们自己的营生,和学问关系实在不是很大——和买地比起来,在京城这里,读书识字并不能算是一种必备的技能,只能算是各种行业中的一种,完全是可以选择的。不识字,还有很多行当可选,而且活得也还不错,不像是买地,活死人们多少沾染了六姐的习气,认为一个人倘若不认字,甚至不会拼音,不能自己拼读懂得报纸,那就俨然是一种罪过一般。

&esp;&esp;观念不同,上学的积极性也就不同了,哪怕在特科识字班最多,条件也最好的京城,孩子们去上课的比例都不能赶上买地,就更不说京畿别的州县了——要知道,皇城可就在京城,这里是保皇派,也就是特科派的大本营,当然是开展特科政策条件最好的地方了,只要一走出京城,要开始依赖县衙办事了,那些特科吏目,要办起事来比京城可要难得多了!连京城都是如此,别处也就是可想而知了。

&esp;&esp;不过,班开起来了,总是会有人去上的,而且,特科班有一个好处,那就是它背靠着厂卫和皇帝,而厂卫、皇帝有钱啊——这几年来,买地和京城的奢物贸易,是直接和皇帝内库结算的,只有新安的关税递解给户部。这就等于给内库增加了一个极大的进项,而因为买活军包运了辽饷,内库就不用持续补贴官库了,又是节流,又是开源的,这几年,皇帝的内库只怕是一百多年来最丰裕的时刻了。

&esp;&esp;买活军为内库带来的,远不止是丰厚的进项,还有极强的主动性——在此之前,别看内库挂了个内库的名头,但其实有一多半的开销,还是要被户部挪用走的,皇帝和官吏们在内库上的博弈,自来便是激烈。一方占据了大义,恨不得把内库给搬空了,‘君无私产’,另一方却是看透了‘君无私产’背后的门道——这要自己不留点钱,还怎么差遣人办事?这君无私产,钱都去户部了,真当是去了该去的地方吗?还不是被你们各层官吏给搬回家里了?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!

&esp;&esp;但是,哪怕心底是门清,面对各种索要,皇帝也不能都挺着不给,多少都要给一点的,花出去十两银子,能有一两办到事情上,便算是不错的了。可自从买活军崛起之后,内库这里,便感到腰板直起来了——不是因为有钱了的问题,而是哪怕面对户部官吏的索要,内库这里都不是没有话回——办事真有你们说得这么难吗?真要花这么多钱的话,还不如歇了算了,外包给买活军来做如何?

&esp;&esp;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