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250节(2 / 4)

浆洗变成了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。

&esp;&esp;不像是内陆各县府,还是各家做饭多,只要是做饭就有米汤,他们还保留了给床褥用品上浆的习惯,有时还嫌洗衣房上浆的手艺不好,从洗衣房里取回来的床褥,会自己再浆一遍。

&esp;&esp;因此各人都踊跃道,“我们竟没有太多在鸡笼岛的亲友呢——金娥,你地址留个给我们,等回了鸡笼岛,我们给你写信,你便受累帮我们买几件衬衫回来呗——棉布的就够了!”

&esp;&esp;也有要绸缎的,若是有彩绸的便更好,“我要结婚了,婚礼那天穿着,岂不是时新得很?却又比那老式的凤冠霞帔新潮多了。”

&esp;&esp;南人爱追新潮,这是数百年来的老习惯,要说衬衫胜过敏地的裙衫,那倒也未必,不过是新东西,故而格外受到追捧罢了。要金娥趁便寻访彩绸衬衫的,是来自许县一个姓周的女吏目,笑道,“等我未婚夫明年满了年龄,我们便打算过礼,我都想好了,上身若有红绸衬衫,下头一条绿底马面裙,便扯了松江的布料来做!最是时新不过的!”

&esp;&esp;“好呀,红配绿,听着便精神!”

&esp;&esp;“你让新郎官穿什么配?新郎官也来个绿衬衫,红裤子如何?如此还要请金娥留意去寻绿衣呢!”

&esp;&esp;新婚红绿配,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,在敏地,是红女绿男,新郎官着绿色公服的十分常见,买地这里,也有一色大红的,也有红绿配色的,小周的设想虽新奇却并不过分,众人纷纷出谋划策道,“裙子可去成衣铺租用呢,来条织金的马面裙都不过分的,我们临城县专有做这个生意的,一条裙子虽昂贵,但如今各家婚庆都去租用,不多时倒也回本了!”

&esp;&esp;就衣服来说,买地并没有明确规定,只是因为谢六姐崇尚朴素,而且平时大家都要做工,自然而然形成了平时以棉布为主,较朴素的风格。但即便如此,几年后的今日,大家在棉布颜色上多少也都有了挑拣,婚庆喜事时更是会追求要穿得较体面些——

&esp;&esp;这和十数年前南方这里极流行的‘服妖’之风,似乎有些类似,不乏有些警惕的夫子,在报纸上刊文呼吁,不要重演以前,全副身家都在一身衣服上的风气。但百姓们毕竟也有自己的喜好,哪怕是吏目亦是如此,吃饱穿暖之后,下一步自然是追求吃得好、穿得好,不但在民间有许多新生意应运而生,便是此刻,本来还有些生疏的团员们,在闲谈中也逐渐熟稔起来了。

&esp;&esp;只有金娥,因为来自鸡笼岛,平白无故地就承担了不少跑腿的重任,不过她亦是不以为意——此时被人请托办事跑腿,为此费心,也是很正常的事情,交情便是如此建立起来的。

&esp;&esp;只是听着女吏目们盘算婚庆,也不由忖道,“翩翩和赵大成婚时,倒是简单,我们这些花娘,夜夜盛装做新娘,对这些事情看得淡了,不像是贫家女子,自幼少装扮,婚庆这个机会,自然要利用起来,充分地讲究一番了。”

&esp;&esp;想到自己这辈子或许也没有结婚的一日了,不免又有些黯然,只含笑听团员们议论起各地婚嫁现在的行情、习俗,并不做声,一边王小芸碰了碰她,她手里恰好还拿了吴老八的那双鞋,指点着对金娥解释道,“因不打绑腿了,棉袜大多又不到小腿,最多只是把秋裤扎好。

&esp;&esp;冬日里,自己扯布做的棉裤,裤腿都是散着的,若不处理,容易从下往上倒灌冷风,冻得膝盖疼,裤子支棱在皮靴外,又是绊手绊脚的,所以还是要把裤脚收起来为好。”

&esp;&esp;“现在也有门路广的,能弄来针织的裤脚,缝在裤脚下方,多做一重,里头针织的塞进皮靴里,外头的棉裤脚照旧在皮靴外,这是最保暖的,那些散裤腿的别忙着笑话,说不准就是富在里头呢?不过也有些爱炫耀的,还要刻意把裤腿做短,把针织裤脚接在外头。”

&esp;&esp;“另外的,便是裤腿自己带了飘带的,可以

&esp;&esp;捆扎起来,但这样捆着容易散开,今年便又时新起这个办法来,在皮靴里缝系绊,裤腿上或者带纽扣,或者带飘带,塞进去以后系好,如此裤腿就翻不出来了。

&esp;&esp;这个黄谢生小姑娘也是颇为有心呢。你看,她这双鞋的底多厚实,一看就知道是特意买的机器千层底,人力纳不了这么高,什么针都穿不过去的,只有机器有这个力量——这双鞋不便宜,若不是去年起,有口外的便宜羊皮过来,一双卖个两都是要的。便是现在,没有二两银子也下不来。”

&esp;&esp;事实上,以黄谢生的年纪,根本做不了这双鞋,这一定是她母亲做来送孩子干爹的,不过怕吴老八尴尬,众人都只夸黄谢生孝心可嘉。吴老八点菜进来,听说了也颇为受用,将靴子收下了,笑道,“这孩子也可谓是我看着长大的,她是他们家的福星!”

&esp;&esp;“原本家里穷得饭都吃不上,生的孩子,不论男女都难养活,可自我们私盐队来了,将她卖给我们买活军,从此一家人的日子,倒是渐渐好过起来了——她是我们的人了,对家人自然也略加照顾,先是叫她父母都抽空来上扫盲班,后又给她父亲寻了个挑夫的活计,为我们来回翻山运盐。”

&esp;&esp;“这人往咱们买地走动得多了,眼界自然开阔,叫谢生的娘亲跟着接生的老娘去学着做产婆,回头又把她姐姐送到买地来上学,她姐姐如今十岁,已经足足上了四年学,也是个懂事的,虽说家里渐渐好了,却也知道挣钱。

&esp;&esp;下了学便在许县卖报,贴补家用,养活自己足够,一肚子卖报的小故事,回家时都给弟妹讲呢,黄谢生去年开始就想在丰饶县里卖报,在这里卖报,一年下来足可以赚三两。她这是把头年卖报的钱,都给我做鞋了——难道我还能让她空手回去不成?”

&esp;&esp;说着,便大笑起来,众人也都是会意畅笑,谢生给干爹送礼,那是绝对做不了亏本生意的,小姑娘一点算计也显得可爱,因都道,“怪道说刚才看她一身齐整,原来父亲跟着买地做事,母亲又做了接生老娘,不过几年,家里果然也就兴旺起来了。难怪能凑足盐钱,把她给赎回来——原五六年前,这五十斤盐五十斤糖,可是不小的数目,但在此刻,又的确说不上贵了。”

&esp;&esp;“嗐,难道还真图着他们的利钱不成,我们倒是盼着户户人家都来还盐!说实话,这盐还来了,也就是挑着去产婆那里,让她们再收买些人命回来的,便是亏损,我们也舒心啊。”吴老八发自肺腑道,“好在丰饶县这些年逐渐富裕,又普及了节育知识,婴儿塔终究是越来越少见了,我们的人口买卖,逐年走低——只盼着有一日,天下间无人和我们做这门买卖了,那才是好呢。”

&esp;&esp;此时酒菜已经上了大半,吴老八便举杯敬各人,“只为了天下间再无婴儿塔,便暂辛苦我等冬月奔波,来,我代六姐,敬诸位一杯!”

&esp;&esp;他是私盐队的传奇队长,曾亲自得到谢六姐接见、夸奖,这是众人皆知的事情,数日前相见时,也觉得此人官威甚重,颇有些说一不二的味道,这几日不断分派任务课程,虽然不敢反抗,但团员们心中,不免也略感委屈,没想到吴老八此时又把话说得这样和软,众人都是受宠若惊,忙起身道,“团长客气!”

&esp;&e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