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暑,过瘾!”
&esp;&esp;确实如此,在炎炎夏日,酸口微凉的吃食是很受到欢迎的,若是饱腹感还足,那就更加好了,徐地主将钱付过,拿了荷叶包好的卷饼,一摇一摆走回家中,一路将余下的饼子吃尽了,打着饱嗝进了家门,先对老妻道,“庄家铺子如今出的卷饼,我吃了极好,你下午尝尝去,多买几个回来给孩子们吃。”
&esp;&esp;他妻子是早吃过早饭的,因此徐地主不给她带,此时往后一靠,不悦道,“又吃洋葱了?快去漱口,一嘴的味儿!”
&esp;&esp;吃了姜葱蒜要漱口,这也是几年间发展出来的习惯,因为买活军好洁,百姓们耳濡目染,自然在许多细节上都开始讲究。很多事情,以前农村人是根本没这个见识的,就是徐地主这样县城里的土财主,也不晓得除了青盐以外,还可以用牙粉来刷牙,甚至可能还有些地方,便是地主也只知道用手指揩齿的,是要看了报纸之后,才知道买活军卖的软毛牙刷和洁牙粉,对于护齿有很重要的意义。
&esp;&esp;既然如此,三餐后漱口,便成为上上下下共同的习惯,而不再只是肉食者的专属了——甚至于肉食者这个概念也在不断的扩大,若是以前,农民一年能开个两三次荤,就已经算是日子过得很不错的了,但是,在买活军这里,只要够勤快,舍得干活,日日沾点荤腥的滋味,实在并不能算是什么难事。
&esp;&esp;就像是徐地主,他们家以前一个月大概可以吃一两次肉,多是选在待客的时候——福建道穷困,小县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,但现在,家里日日见荤已经形成一种习惯。当然,这也不单是因为徐地主把地都卖给了买活军,也因为他有决断,抓住这个机会,之后又做起了生意来。
&esp;&esp;“下南洋这件事,葛吏目是怎么说的?”
&esp;&esp;其余人也都出门去上班上课了,只有张老丈,昨日刚从许县过来,舟车劳顿,今日起得迟了,还在慢悠悠地洗漱。徐地主正好泡一壶凉茶来,他喝茶,张老丈吃早饭,两人边吃边谈。
&esp;&esp;“葛吏目说,南洋是可以去的。”
&esp;&esp;在徐地主和张老丈的复盘中,葛爱娣实在是他们两家的贵人,正是因为葛爱娣的一句话,徐地主便动了往许县做生意的念头,如此尝到了甜头以后,一发不可收拾,之后居然敢和张家合股,一起搭船往北面去做生意——虽然他们本钱小,但因为是买活军的自己人,政审分高,各种紧俏的货物可以拿得到,几趟下来,扎扎实实地是赚到钱了。如今徐地主每日晨练回来都在外吃饭,而且还非得带肉不可,若是从前,哪敢这么吃,日子还过不过了?
&esp;&esp;因此,徐、张两家,对于葛爱娣是很感激的,每次去云县时,都要登门拜访,礼物虽然不敢送,但也留心着葛家的事情,随时准备伸出援手。平时也经常照拂着葛吏目的夫家人——双方既然是这样的交情,虽然也不敢让葛吏目徇私枉法,但是几句指点还是想听的。对于买活军下南洋的事情,张老张就认为,徐地主有必要去请教一下葛吏目的高见——他们既然从买活军的几次扩张中都得到了好处,那么,去南洋的机会,是不是也不该错过呢?
&esp;&esp;“南洋肯定和鸡笼岛是不同的,那里本来就有许多生意可以做。”
&esp;&esp;徐地主当时没有去鸡笼岛,便是因为听了葛吏目的分析——葛爱娣认为,鸡笼岛的生意都被十八芝体系包去了,那是半官半商的势力,自成一个体系,徐地主和张老丈这样一点点身家,去鸡笼岛找机会没有太大必要。
&esp;&esp;鸡笼岛的生意的确有,但要人要钱,手笔很大——要种甘蔗、种水稻、种棕榈、种橡胶树,还要建各种各样的厂子,这些都是事前要许多投入的东西,只有官府才能做,而十八芝又承包了粮食、建材的运输、补给,像是徐、张这样的小生意人,本小,也没有自己的船,牵扯进鸡笼岛中,对生意来说并不明智。
&esp;&esp;但南洋和鸡笼岛相比那就又不一样了,南洋有香料,有木材,有很好的生漆,除去香料不说,其余都是买活军也需要的东西,此外还有珠宝——这个可以卖到敏朝那里去。这么说来,可以做的生意的确是有很多的,而且很多名贵商品,对运力的要求小,因此,徐地主和张老丈都认为,南洋是可以去一去的,和葛吏目吃了一顿饭之后,他们去南洋的心情也就更加迫切了。
&esp;&esp;“去,还是要去,把存折带去,怎么去,贩什么货去,那都可以之后再订。”
&esp;&esp;张老丈因为没有看到那出美食故事的缘故,对于玉米卷饼不如徐地主那样欣赏,不过他也觉得这个饼子里的西红柿咸菜很爽口,想要买一些贩到云县去,或者把方子买来。徐地主觉得他这个主意很好——他发现人一旦做惯了生意,胆子就会越来越大,思维也会越来越灵活。
&esp;&esp;“他们家小本经营,仓促也做不出多少咸菜来,买个方子是正经。”
&esp;&esp;这种方子是不会很贵的,因为大家都能琢磨着仿制,工序也并不复杂,风味并不稳定,申请不了专利,不过,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,宁可花个二三十两银子,买个自家的名声。等张老丈吃完饭,徐地主又站在那里看工人修水塔——他们家在院子里加盖了一个洗漱间,就要找人来修水塔、挖粪池,因为建筑队的人很多都去了壕镜、新安岛做事,拉水车的驴子都养了几个月,这才刚开工。
&esp;&esp;等徐太太买菜回来,接替他监工,徐地主这才和张老丈一起,去找庄掌柜谈方子的事情,庄掌柜满口答应下来,只卖十两银子——“做法也是从报纸上摸索着调整的,不敢卖得太贵了,亏心,亏心。”
&esp;&esp;这笔钱是庄子该挣的,毕竟也不是所有看过食谱的人,都能制出这样爽口的咸菜,因此,徐地主不因方子来自报纸便想赖账,双方很容易便写了一份合同来,庄子又去抄了三份做法递给徐地主,徐地主这里开出支票来给庄掌柜,见庄子还目不转睛望着自己,也是笑道,“小庄,怎么,是舍不得这方子么?”
&esp;&esp;庄子摇头道,“非是如此,只是这东西,还是要自己做几份才知道好坏——我愿随世伯去云县,等第一批西红柿酱做好了,再回临城县来——这笔钱我才挣得踏实。”
&esp;&esp;他这里生意好得不得了,直到这会儿午饭时间过了,方才有片刻闲暇,却要放下生意去云县照料别人的西红柿?
&esp;&esp;徐地主也有些惊愕,但他对庄子摆摊的用意也是很知道的,再加上知道庄家刚接待了徐侠客,心念一转,便明白了过来,指着庄子笑道,“小滑头——你是想去云县玩耍了吧!”
&esp;&esp;庄子忙看了父亲一眼,心虚而又有一丝狡狯地收回视线,轻声道,“……父亲也说,读万卷书行万里路,要写出好的故事,非得对天下有所了解,增长见识,那么……那么学着徐大侠一样,四处去走走,不也是很应该的事情吗?”
&esp;&esp;庄掌柜喝道,“瞎胡闹!徐大侠四处行走,那是他家有钱,咱们家可供不起你!”
&esp;&esp;庄子声音虽微弱,却很坚持,“我这些日子以来,摆摊也赚了一点,再说……徐伯父不是刚买了我的方子,给了我十两银子吗?”
&esp;&esp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