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太平令 第924节(1 / 2)

&esp;&esp;知道这一次战略的心腹,大部分却也不是很明白,秦王为什么要选择将作为江州卫城的关翼城,也作为第一个攻击的目标,而岳鹏武是少有的可以猜测出缘由的人。

&esp;&esp;李观一倚靠亭台,墨色的袖袍翻卷,道:“是啊。”

&esp;&esp;岳鹏武道:“是薛姑娘吗。”

&esp;&esp;李观一沉默许久,道:“我这一生至此,亏欠她最多。”

&esp;&esp;“大丈夫说话,一言既出驷马难追。”

&esp;&esp;“可是,十三岁的约定,要一直到二十岁才能履行。”

&esp;&esp;“果然还是太迟了,一入天下岁月催,七年时间已经要过去了,当真是快,快啊,犹如白驹过隙一般。”

&esp;&esp;岳鹏武看着青年,想到了那个前去北域关外数次的少女,终于还是叹了口气,选择了放弃争取,道:“既然如此的话,确实是不该由我来负责那一路,那么,就祝愿王上,仍旧可以得偿所愿。”

&esp;&esp;他举杯,道:“年少许诺,弱冠以成,即便是在史书上,也会被大书特书,千百年后,仍可回首。”

&esp;&esp;秦王只是笑着颔首。

&esp;&esp;杯中的酒盏举起,风吹拂而过,树上有新花,花随风落下,落入酒盏当中,于是那乱世之中,刀剑锋芒,西意城外,天下大战的血腥,尽数盈满于杯中。

&esp;&esp;“我年少时候,曾和大小姐一起偷偷翘了她和那些世家大小姐们的学会,我那时性子比现在还要意气风发,拉着她在整个城里面乱跑。”

&esp;&esp;“我们去坊间的市集,下起来了雨,我们就在茶楼里躲雨。”

&esp;&esp;“我记得我那时候弹琴,我唱着怒涛卷霜雪,我还记得大小姐从树上滑落下来,我背着她回去,南陈的风光很好,两旁的树木古老,开花的时候,路上行人的衣袖沾着的风都是香的。”

&esp;&esp;“不知是她袖袍的香气,还是南陈的花香。”

&esp;&esp;“如今想来。”

&esp;&esp;“到了这个时节。”

&esp;&esp;“南陈大道两侧,陌上花已开。”

&esp;&esp;李观一仰脖把杯中的酒饮尽了,起身和岳鹏武谈论战略,告辞离去,袖袍从容掠过,犹如流云一般,正史之中,字字珠玑,言简意赅,却也还是记录了这一件事情。

&esp;&esp;言【上】曰南陈陌上花开。

&esp;&esp;当缓缓归矣。

&esp;&esp;言简意赅,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,似乎寻常。

&esp;&esp;但是若和紧随其后的年事表结合,则可见到,这一年所谓的缓缓归矣,是那千军万马,奔腾徐行,一句缓归,便是年少之约,掀开天下的大幕。

&esp;&esp;后世的史家们争论,这一步落子,到底是为了天下的战略,还是为了年少的许诺,可是争吵来争吵去,却都得不到一个确定的选择。

&esp;&esp;只是知道,无论如何。

&esp;&esp;君王的气魄,少年的意气,至此尽也。

&esp;&esp;整个调动来的名士们都在为了秦王的及冠礼而忙碌着,这里成为了和西意城不同,却也同样吸取所有人目光的地方,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中心。

&esp;&esp;但是,偏就是在这里吸引了所有人目光的时候。

&esp;&esp;偏是这个最不可能出现问题的时候。

&esp;&esp;所有人都未曾察觉。

&esp;&esp;秦王李观一,从江南消失不见。

&esp;&esp;以身入局。

&esp;&esp;赴约,履诺!

&esp;&esp;第43章 与子同袍

&esp;&esp;匆匆的脚步声音,秦王府外,白发苍苍的老头子砸门,好一会才有人来开门把他迎接进去,天启十六年春日末,天气已经渐渐开始热起来了。

&esp;&esp;曲翰修还是一身完完整整的服饰,厚实肃穆,一丝不苟。

&esp;&esp;他郑重询问道:“秦王殿下呢?”

&esp;&esp;来人回答道:“殿下出去走马放鹰了。”

&esp;&esp;曲翰修的脸颊抽了抽,这位秦王殿下,自从年初就已经开始了,隔三差五就不在这里,距离他的生辰,也就是及冠礼,只剩下了一个多月,竟然还四处走马放鹰。

&esp;&esp;走马!走马!

&esp;&esp;曲翰修气冲冲地回去,旁征博引,引用了古时候的贤王圣人,一旦不克制自己的欲望,任由自己的欲望控制大脑,就会做出种种错事,哪怕是圣人之君子,也会变成无耻之小人。

&esp;&esp;从前开国君王,纵欲而成祸患;世之英明豪雄,因兹败节毁名,切不可不察也。

&esp;&esp;顽固不休的老头子写了足足一厚沓递上去了。

&esp;&esp;然后又气冲冲的回来了。

&esp;&esp;犹如兵法之计策,李观一提前了几个月就开始了准备,这些礼部中人,名士大儒,饱读诗书,却并不知兵,完全习惯了李观一的时常不在。

&esp;&esp;晏代清整理了这一厚沓的告诫,叹了口气。

&esp;&esp;用一壶好酒作为吊钩诱饵,把学宫九子之一的风啸钓上钩来。

&esp;&esp;“总之,就由你代替主公回信。”

&esp;&esp;风啸连连点头,他拿着酒壶,饱饮美酒,赞叹道:“噫?竟然还是酿造的新酒,哈哈哈,太妙,太妙。好酒,好酒啊!”

&esp;&esp;晏代清嗓音温和,道:“世人都喜欢陈酿佳酿,你倒是好打发,一壶新酒就够了吗?”

&esp;&esp;风啸放声大笑:“那是俗人。”

&esp;&esp;“俗人喝酒就只是喝酒,我喝酒,喝的却是这太平人间的风味啊,在王上的疆域之内,有用新米酿造的酒,就代表着今年百姓也有余粮,可以用来酿酒。”

&esp;&esp;“如此的太平之风,人间之美,才是醉人!”

&esp;&esp;“好酒,好酒!”

&esp;&esp;“长愿醉此人间,不复再醒啊。”

&esp;&esp;风啸如今也已是长身玉立的青年,不是当日那个醉酒的少年郎,此刻单手提着酒壶饮酒,左手提笔挥毫,落于白纸之上,竟是和秦王的笔迹一般无二。

&esp;&esp;唯少了那一股炽烈的大宗师之气韵。

&esp;&esp;一壶酒饮尽,挥毫而成一篇回信卷宗。

&esp;&esp;晏代清去看,言辞通达,不需要一字修改。

&esp;&esp;风啸摆了摆手,懒洋洋地走远,天策府中为祭酒,却也是才气通天之辈,他们自然有种种的准备,足以在两月之内,让外人察觉不到秦王的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