休朝一日。
&esp;&esp;并写下一首感人肺腑的诗祭奠。
&esp;&esp;于次日,追赠王维为礼部尚书,太子太傅。
&esp;&esp;又亲手为王维写神道碑文。
&esp;&esp;令颜真卿为王维写墓志铭,记录其生平事迹。
&esp;&esp;历史上,王维的诗歌只有四百来首流传下去。
&esp;&esp;这对十七岁就写下“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”的王维来说,太少太少。
&esp;&esp;他有太多的诗歌在后世失传。
&esp;&esp;李瑄第一时间令秘书省学士依照王维的生平,记录王维所有诗篇。
&esp;&esp;并令匠人雕刻雕版,以大唐图书馆的名义出版。
&esp;&esp;作为一代文宗,大才子,他的诗集必然畅销。
&esp;&esp;只要有几万本流传在大江南北,即便发生大变动,也不会再失传。
&esp;&esp;同样的,秘书省、智慧宫、集贤殿、文部,开始修订《全唐诗》。
&esp;&esp;记录从唐初到当下诗人,所有诗篇。
&esp;&esp;如张若虚,号称“孤篇压全唐”,但他作为“吴中四士”,一生不可能只写下《春江花月夜》和《代答闺梦还》这两首作品。
&esp;&esp;还有王之涣,后世仅仅存诗六首。但他的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和“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”可谓妇孺皆知,甚至有许多人认为可以竞争七绝和五绝的压卷之作。
&esp;&esp;这样的诗人有不少存诗于世。
&esp;&esp;现在要将他们的诗全部找出来,记录下来,作为文化瑰宝传世。
&esp;&esp;另外还有唐以前的诸多经文、诗词歌赋、史料,不仅仅要藏于大唐图书馆,还要将其理清,抄录,在各大城市另储。
&esp;&esp;一把火将无数知识付之一炬的事情,历史上又不是没发生过。
&esp;&esp;是以,在接下来十年内,大唐境内文化的编著到达鼎盛。
&esp;&esp;诞生一批又一批的“学者”、“求证者”。
&esp;&esp;两京书籍传送,车载斗量,不绝于路,风雨无阻。
&esp;&esp;各省各县印刷房、图书馆如雨后春笋一样兴起。
&esp;&esp;间接使各级学校快速发展。
&esp;&esp;后世人们称李瑄的此项举措为“书文运动”。
&esp;&esp;正是因为李瑄不遗余力地保存书籍,正是因为智慧宫的建立,才让华夏文化追根溯源,源远流长。
&esp;&esp;免去许多不必要的争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