滚向前,苦难中会孕育新生命,谁也无法阻挡。
&esp;&esp;“臣之言行,何等卑劣。殿下之心,可容五湖四海,天地万象。”
&esp;&esp;杜甫凭心而论,无法接受大唐的灭亡。
&esp;&esp;如果别人说这种话,杜甫一定会痛骂。
&esp;&esp;但李瑄身为君,却直言此事。且逻辑清晰,有理有据。
&esp;&esp;比太宗皇帝李世民的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更加直率。
&esp;&esp;“一千多年前,孟子就说过,民为重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可笑的是自古以来,没有君王真正践行。自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以来,华夏以儒家治国,但儒家核心仁义礼智信,忠孝廉耻勇,从君王到百姓,都不愿意遵从。”
&esp;&esp;“当然,这是人心如此。不能奢求人人都是圣人,平民百姓要有自己的生活追求。但身为百姓父母官,一定要遵从这些,因为他们身怀百姓的意志,享受世人崇敬。”
&esp;&esp;“儒家以忠恕一以贯之,强调个人责任,而非个人权力。我也很难做到,我一直在加强自己的权力,但我不会忘记自己的责任。”
&esp;&esp;“所以需要不断地惩治贪官污吏,他们是除之不尽的;也需要变法,不断调整适合时代的策令。是以变法和儒学并不冲突。”
&esp;&esp;李瑄向杜甫强调真正的价值观。
&esp;&esp;许多事情,都知道伟大,当自身无法遵从的时候,就会贬低其价值。
&esp;&esp;类似的事情,已经充斥在大唐的里里外外。
&esp;&esp;李瑄都在尝试去改变。
&esp;&esp;“呜呜……太子的境界是臣达不到的。臣担心以后有奸人得权,世人因此而诋毁您。”
&esp;&esp;杜甫再次忍不住哭泣。
&esp;&esp;望前方,扑朔迷离。永远也无法摸透人心。
&esp;&esp;野心者为自己的利益,会不择手段。
&esp;&esp;就像现在一般,朝野依旧有许多人辱骂李瑄。
&esp;&esp;“或许在下次天下动乱的时候,有人会推翻我的策令,去辱骂我的品行,把腐朽的东西重新捡起。但时间会去验证一切,总有一日,历史之风会将这些无情吹走。我相信华夏最终伟大!”
&esp;&esp;李瑄言辞凿凿地说道。
&esp;&esp;历史面目全非,他也无法再穿透一丝一毫。
&esp;&esp;一百年后是什么样子?
&esp;&esp;一千年后又是什么样子?
&esp;&esp;他也很想知道他启迪华夏,能否屹立世界之巅?
&esp;&esp;“如果殿下不嫌弃臣愚钝,愿辅佐殿下完成百年盛世!”
&esp;&esp;杜甫又向李瑄一拜,已再无他想。
&esp;&esp;“希望一百年后,我们能在阴间相遇,像今日一样饮酒。”
&esp;&esp;李瑄起身将杜甫扶起后,顿一下又加一句:“叫上李白!”
&esp;&esp;去年他向李白写信,但至今没有回复。
&esp;&esp;他不可能完成李白为“宰相”的愿望,但想请李白担任“智慧宫”的祭酒。
&esp;&esp;再让他看一看这长安。
&esp;&esp;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
&esp;&esp;李白应该还是一如既往地洒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