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李瑄又向葛逻禄、突骑施诸部、沙陀等部下达指令,让他们出兵在回纥西面演武,牵制回纥精力与兵力。
&esp;&esp;一旦回纥敢切断河西走廊,立刻对回纥进行攻击。
&esp;&esp;正如李泌所说,对付回纥不必急于一时。
&esp;&esp;磨延啜是雄心勃勃的人,一心要带领回纥崛起,成为大唐附属,并非心甘情愿。
&esp;&esp;再加上李瑄与磨延啜之间的矛盾,两人迟早会有一战。
&esp;&esp;柏海那边,李瑄也让南霁云、段秀实留心吐蕃,顺便打探吐蕃内部的动向。
&esp;&esp;青海、九曲的牛羊、粮食,也要源源不断地向长安运输,补给关中和唐军兵马。
&esp;&esp;十年的发展,就为这一时。
&esp;&esp;第二日,李瑄召文武百官,向他们宣布自己要亲征潼关,讨伐安禄山,收复东都,让文武百官各司其职,不能懈怠。
&esp;&esp;此言一出,文武百官神态各异。
&esp;&esp;现如今,长安官吏分为三派。
&esp;&esp;最坚实的就是李瑄的秦王派,人才济济,对朝廷大小事务绝对掌控。
&esp;&esp;去除使职差遣,还权六部以后,尚书省、中书省、门下省,都是李瑄的人,针插不进。
&esp;&esp;李瑄凭借知晓历史的本领,提前施恩于名臣。
&esp;&esp;即便是脾气倔犟的人,也从忠于皇帝,变成忠于大唐社稷。
&esp;&esp;在他建立的体系之内,完成实施他的策令。
&esp;&esp;第二派就是苗晋卿、房琯等一众忠于李隆基的老臣。
&esp;&esp;他们现在只能埋怨。
&esp;&esp;第三派是以裴冕为首,在叛乱期间依附李亨的太子党。
&esp;&esp;李亨已经回到长安,李瑄将他安排在原来十六王宅内的太子府中,没有允许,任何人不得拜见。
&esp;&esp;但太子党们,也抱有一些李亨将来登基的希望。
&esp;&esp;李瑄在长安城中,谁也不敢造次,但李瑄走以后,就不一定了。
&esp;&esp;听李瑄将政事托付给李岘,一些老臣若有所思。
&esp;&esp;李瑄看着这些老臣,只是笑而不语。
&esp;&esp;他廖峥嵘提前布置,今后各方的战报,要尽快转呈至他的手中。
&esp;&esp;他要确定叛军的动向,进行具体的安排。
&esp;&esp;交代一番事宜后,李瑄令百官退下。
&esp;&esp;接下来的一天,李瑄陪伴父亲李适之,又找李奕,考了一下他的诗词,比较满意。
&esp;&esp;李瑄又交他乘法口诀,希望他凯旋归来的时候,李奕会一些简单的乘法。
&esp;&esp;他得知裴灵溪、姜月瑶等女已经到达武威。
&esp;&esp;他在征战的时候,妻子们应该可以回到长安。
&esp;&esp;……
&esp;&esp;七月十八日,李瑄正式领兵前往潼关。
&esp;&esp;共五千神策卫铁骑、两千飞龙禁军。
&esp;&esp;临行前,文武百官出城相送。
&esp;&esp;长安百姓得知李瑄要平定安贼,收复洛阳后,万人空巷前来相送。
&esp;&esp;“有秦王出马,反贼安禄山无几天活头了!”
&esp;&esp;“秦王威武!当年安禄山一杂胡竟然能和秦王并为郡王,这是秦王的耻辱。杂胡妄想窃我大唐神器,罪该万死。”
&esp;&esp;“平定安贼,国家就能重新太平。”
&esp;&esp;“如果活捉安禄山,一定要将他在西市杀死。”
&esp;&esp;“我的家人还在洛阳,上天保佑,秦王早日收复洛阳。”
&esp;&esp;……
&esp;&esp;百姓摇手送别秦王和天策大军。
&esp;&esp;他们憎恨安禄山带来灾祸,潼关之战,许多百姓丧失亲人。
&esp;&esp;也痛恨天宝年间安禄山对圣人的百般阿谀奉承。
&esp;&esp;由于两京是交往最频繁的城市,许多文人的亲人还在洛阳,不通音讯。
&esp;&esp;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&esp;&esp;他们希望早日可以与家人重逢。
&esp;&esp;怀着各种心情与希冀,有的百姓跟随队伍,一路相送十几里才停下。
&esp;&esp;这让天策卫和飞龙禁军有一种使命感,意志更坚定。
&esp;&esp;李瑄身披金甲,回望长安。
&esp;&esp;这场战斗是他的“定鼎之战”,对他十分重要。
&esp;&esp;平定叛乱的功绩,可以奠定他现在的地位。
&esp;&esp;更进一步的时候,也会顺其自然。
&esp;&esp;……
&esp;&esp;在李瑄离开长安仅一天后,李隆基就按捺不住心情。
&esp;&esp;李七郎离开长安了!
&esp;&esp;他突然觉得自己是皇帝了。
&esp;&esp;在得知李瑄将政事交给李岘后,李隆基想要召李岘入兴庆宫。
&esp;&esp;但被刘单以李岘公务繁忙为由,婉言拒绝。
&esp;&esp;这让李隆基大发雷霆,指着刘单鼻子破口大骂。
&esp;&esp;任李隆基再骂,刘单就是不松口。
&esp;&esp;无奈之下,李隆基再次登上勤政务本楼。
&esp;&esp;听闻李隆基登上勤政务本楼后,一众老臣们纷纷跑过来趴在街上拜见。
&esp;&esp;但没多久,就被金吾卫以影响交通为由驱逐。
&esp;&esp;纵然老臣亮出身份,但金吾卫可不管这些。
&esp;&esp;现在长安由秦王做主。
&esp;&esp;他们听奉薛大将军的命令,逮捕任何犯上作乱者。
&esp;&esp;“怎么能这么对待国家的忠臣呢?”
&esp;&esp;“这还是大唐吗?”
&esp;&esp;“这还是长安吗?”
&esp;&esp;看到拜见自己的忠臣被金吾卫驱逐,李隆基仰天悲呼。
&esp;&esp;他是皇帝,怎么能颐养天年呢!
&esp;&esp;犯错误连改正的机会都没有吗?
&esp;&esp;还有他的玉环娘子。
&esp;&esp;在花萼相辉楼上,能看到太真观。
&esp;&esp;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