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大唐天将军 第787节(1 / 2)

&esp;&esp;小李奕看到李瑄面色突然严肃,心中很虚,他记得以前阿爷不是这样的。

&esp;&esp;年纪尚小的李奕身体向李适之一靠,不知如何去接父亲的话。

&esp;&esp;李适之摸了摸李奕的脑袋安抚,他知道李瑄的心思。

&esp;&esp;母亲疼爱儿子,父亲就要严厉。

&esp;&esp;八岁的李奕已是学习的年纪,尽管李奕很聪明,但玉不琢,不成器。

&esp;&esp;“父亲,请上车同我回秦王府。”

&esp;&esp;李瑄邀请李适之与他同车返还。

&esp;&esp;裴泛、姜度、李霅等也登上自己的马车,到秦王府后再聚。

&esp;&esp;李奕与他的姑姑李玉莹同一辆马车。

&esp;&esp;李瑄亲自将李适之扶上马车后,队伍启程回长安。

&esp;&esp;“父亲,一路上风餐露宿,辛苦了。您已花甲之年,还让您在异地胡天避难,是孩儿不孝。”

&esp;&esp;在马车中,李瑄放下伪装,拉着李适之的手,对他敞开道。

&esp;&esp;“七郎多虑,为父这把老骨头还撑得住,莫门军的高将军,白兰羌王都一心待为父。年老还能体会一次边塞风光,这正是为父一直追忆的。”

&esp;&esp;李适之避重就轻地向李瑄笑道。

&esp;&esp;“孩儿现在富贵了,以后父亲好好颐养天年,让儿孙在膝下承欢。”

&esp;&esp;这句话要对李隆基说,李隆基一定会生气。

&esp;&esp;但李适之不同,他现在只想在闭眼之前,看这李瑄登上至高无上的位置,看天下太平。

&esp;&esp;其他除了“饮中八仙”的名号,没有什么多余的欲望。

&esp;&esp;“七郎,现在圣人如何呢?”

&esp;&esp;李适之话锋一转,又问起李隆基之事。

&esp;&esp;到底还是有感情的,李隆基不嫌弃他是李承乾的孙子,一路提拔他为节度使、宰相。

&esp;&esp;又允许他祖父、父亲的尸骨陪葬昭陵。

&esp;&esp;转头一来,他的儿子几乎篡了李隆基的帝位,心里过意不去的。

&esp;&esp;李适之觉得自己没有脸再去见李隆基。

&esp;&esp;“圣人居兴庆宫中,不问政事。只沉迷声色歌舞。父亲也清楚,圣人是不甘寂寞的。”

&esp;&esp;李瑄如实向李适之说道。

&esp;&esp;“圣人年纪不小,你可千万不要在这紧要关头,行弑君之事。这样于七郎不利啊!”

&esp;&esp;李适之谆谆告诫李瑄,手不自觉地握紧。

&esp;&esp;虽然李瑄说李隆基不甘寂寞,但他相信李隆基一定玩不过大权在握的七郎。

&esp;&esp;如果李瑄扫平叛乱,还复河山,在李隆基驾崩后小宗代大宗,让李隆基后代富贵,还能平息一下言论。

&esp;&esp;“父亲放心,孩儿心中有分寸。”

&esp;&esp;李瑄微微一笑,拍了拍李适之的手安慰道。

&esp;&esp;在李隆基活着这几年,他会打好国家根基。

&esp;&esp;等他登上皇位,就会颁布行省制。

&esp;&esp;这几年时间,李瑄和心腹大臣会慢慢筹备行省制。

&esp;&esp;也会完善常平新法,以及其他的策令。

&esp;&esp;“如果你的兄弟们能力不足,不必勉强让他们入公卿的位置。将来他们足够富贵了。”

&esp;&esp;李适之又向李瑄说道。

&esp;&esp;他指的是李瑄让他的兄弟担任光禄卿等九寺的位置。

&esp;&esp;“父亲不要操这种心了,兄长们能力不差,四兄还是明经及第。”

&esp;&esp;李瑄给他的兄弟任九寺高官自然是有用意的。

&esp;&esp;今后九寺除了大理寺外,都会退出历史的舞台。

&esp;&esp;大理寺的职责重要,李瑄觉得刑部无法兼容大理寺。

&esp;&esp;李瑄重视刑罚,而相当于“最高法院”的大理寺,还要再完善一番。

&esp;&esp;将来李瑄会把大理寺卿提高为同尚书一个级别。

&esp;&esp;李适之与李瑄一起回长安的路上,又聊了一些家常和李奕的成长。

&esp;&esp;现在李适之只问家事。

&esp;&esp;关于安禄山叛乱的事情,李适之没有多问。

&esp;&esp;安禄山一杂胡竖子,岂能和他家七郎相提并论?

&esp;&esp;其他更隐秘的事情,李适之也不好询问。

&esp;&esp;下午的时候,到达长安城。

&esp;&esp;低调起见,李瑄未走朱雀街,从长安东的春明门,直接进入道政坊。

&esp;&esp;李瑄说过平定安禄山叛乱前不设宴会,只是准备家常便饭,一家人简单吃一顿,饮了几杯酒。

&esp;&esp;当天李瑄未再处理政务,陪伴李适之。

&esp;&esp;李适之知道李瑄军政繁忙,多住在政事堂,他不想在秦王府打搅李瑄。

&esp;&esp;第二日,他就带着儿子们搬回平康坊。

&esp;&esp;现在宋国公府已改为陇西王府。

&esp;&esp;李适之回来的消息,很快就传至长安。

&esp;&esp;无数人前往平康坊登门拜访,整个平康坊街道,从头到尾,全是车马。

&esp;&esp;南曲、中曲这些烟花柳巷,都没有陇西王府前热闹。

&esp;&esp;谁能想到,十来年前在青楼爆打李林甫儿子的那个少年,会能有如今的地位?

&esp;&esp;天宝二载三月的那一天,右相、左相的儿子在青楼打架,被长安人作为茶前饭后的逸闻趣事。

&esp;&esp;再看现在,朱雀街上永恒的画卷,不朽的诗篇延续。

&esp;&esp;人们看到结局,又看不透结局。

&esp;&esp;李瑄的亲戚本对李瑄处死李銙耿耿于怀,但现则挤破头往李瑄身边靠。

&esp;&esp;知道李瑄眼中不揉沙,所以凡是和李适之父族、母族有点沾亲带故的,都来求见李适之。

&esp;&esp;现在是陇西王,今后可能是太上皇。

&esp;&esp;但李适之深居简出,除了一些老友和从子、表弟之弟关系较近的亲戚,其余皆不见。

&esp;&esp;特别是那些当朝的官吏,管家会直接劝离。

&esp;&esp;为不惹李瑄不悦,李瑄的岳父裴泛和姜度都谨小慎微,拒绝见客,干好本职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