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蒲州城距离蒲津桥不远。
&esp;&esp;甚至驻扎在那里的五千燕军士卒经常到蒲州城下耀武扬威。
&esp;&esp;燕军一直认为哥舒翰是缩头乌龟,若非崔乾佑率主力回援潼关,他们一定会直接进攻蒲州城,将河东诸郡全部拿下。
&esp;&esp;崔乾佑也考虑过蒲津桥的重要,以骁将安神威为首,率五千士卒防守,以防止唐军从蒲津桥进入河东支援。
&esp;&esp;崔乾佑、安守忠等将都有与李瑄军在关中一决胜负的决心。
&esp;&esp;奈何安禄山不同意,下死命令守卫潼关。
&esp;&esp;……
&esp;&esp;哥舒翰带兵出城半个时辰后,到达蒲津桥外。
&esp;&esp;他让士卒尽量动静小一点,顺着黄河行走。
&esp;&esp;黄河奔流而下的声音,遮住一些动静。
&esp;&esp;叛军知道现在是非常时刻,没有太过松懈。
&esp;&esp;他们除了时时刻刻守卫蒲津桥的士卒外,周围还有骑士巡逻。
&esp;&esp;于两里外的时候,他们发现大队唐军南下。
&esp;&esp;隐隐约约,数以万计。
&esp;&esp;“敌袭!”
&esp;&esp;“呜呜……”
&esp;&esp;巡逻的燕军士卒惊慌失措地大叫一声,然后迅速吹响敌袭的号角。
&esp;&esp;所有睡梦中的燕军被惊醒。
&esp;&esp;守卫蒲津桥的燕军基本都是步兵,他们披上盔甲,持兵器,很快就组织起防御。
&esp;&esp;安神威让传令兵乘坐小船顺河而下,告诉潼关的崔乾佑有唐军进攻蒲津桥,请求援助。
&esp;&esp;潼关依靠黄河,距离蒲津桥不到五十里。
&esp;&esp;自古以来,守卫潼关,必守风陵渡、蒲津渡。
&esp;&esp;崔乾佑深知这个道理。
&esp;&esp;他本想占领蒲州城,确保蒲津桥的安全。
&esp;&esp;他听说哥舒翰聚集上万士卒守卫蒲州城后,已经决定进攻。
&esp;&esp;但因为李瑄的到来而不了了之。
&esp;&esp;崔乾佑又不甘心将蒲津渡和蒲津桥拱手让给哥舒翰,所以派遣五千精锐步兵守卫,认为可以阻挡哥舒翰的残兵败将……
&esp;&esp;第381章 占领蒲津大桥、风陵渡,局势逆转
&esp;&esp;“我军已到达蒲津桥对面,正在等我们行动。”
&esp;&esp;“李将军,叛军凶猛,在天亮之前,他们的援军一定会赶到。你率领一万士卒从南面进攻蒲津渡口,我率领剩余士卒正攻北面、东面,伺机夺取蒲津大桥。”
&esp;&esp;哥舒翰听到燕军号角声后,向大将李承光下达军令。
&esp;&esp;他准备兵分两路行事。
&esp;&esp;“遵命!”
&esp;&esp;李承光领命道。
&esp;&esp;“潼关之败,数万儿郎战死,数万儿郎奔逃,以至于我们有家不能归。今日是我们一雪前耻的机会。你们告诉将士们,每斩杀一个叛军,都奖赏一匹绢,还会得到秦王提拔的赏识,望将士们奋力杀敌,迅速击溃蒲津渡口的叛军。”
&esp;&esp;哥舒翰又向麾下一众将领说道,进行最后的动员。
&esp;&esp;守潼关,必守风陵渡和蒲津渡。
&esp;&esp;哥舒翰在进行“潼关保卫战”的时候,就在这两个渡口布置重兵,如同堡垒。
&esp;&esp;今时非比往日。
&esp;&esp;燕军未能肃清唐军在河东的残部,特别是距离蒲津桥近在咫尺的蒲州城未拿下,就注定他们有失去蒲津桥的风险。
&esp;&esp;“愿死命一拼!”
&esp;&esp;众将齐喝一声,咬紧牙关。
&esp;&esp;在哥舒翰的指挥下,迅速分散开。
&esp;&esp;哥舒翰虽年老体病,不能如壮年时一样跃马扬枪,但他统帅的本领还在。
&esp;&esp;他让自己的儿子哥舒晃和哥舒曜各统领一支队伍,分别按照计划进攻北面、东面。
&esp;&esp;让他的奴仆左车率领三百最精锐的铁甲步兵,伺机寻找缺口突袭蒲津大桥。
&esp;&esp;只要占领蒲津大桥,援军就能源源不断地进入河东。
&esp;&esp;“杀啊……”
&esp;&esp;伴随着滚滚黄河上,喊杀声直冲夜空。
&esp;&esp;唐军占据人数优势,以包围的形式进攻,以方便各军战斗。
&esp;&esp;“敌军很可能里应外合,派遣五百士卒守卫蒲津桥。其余士卒围绕蒲津渡战斗,以防御为主。”
&esp;&esp;“本将已经向潼关求援,蒲津渡距离潼关只有五十里,援军在天亮之前必然赶到,儿郎们,用唐狗的头颅换取军功,成为大燕的王侯将相,即在今日!”
&esp;&esp;安神威知道哥舒翰不会无缘无故用残兵败将进攻蒲津渡口。
&esp;&esp;这里无险可守,即便暂时拿下蒲津渡,当风陵渡和潼关的援军到达后,也可以轻易夺回来。
&esp;&esp;惟一的解释就是哥舒翰与关中唐军里应外合,准备夺取蒲津渡口。
&esp;&esp;一旦让唐军拿下蒲津渡,唐军席卷河东后,风陵渡也必然失去,潼关将没有侧翼。
&esp;&esp;安神威作为安禄山最爱的义子之一,他一心帮助自己的“父皇”谋大事,绝不允许辛辛苦苦建立的大燕受损。
&esp;&esp;燕军摆出四个阵型。
&esp;&esp;除了守卫蒲津桥的士卒,其余分别在北、南、东布防,等待援军。
&esp;&esp;燕军长枪向外,配以强弩、弓箭。
&esp;&esp;很快,最北侧的唐军距离燕军只有百步远,铁甲碰撞声,直摧人心。
&esp;&esp;月黑风高夜。
&esp;&esp;就在燕军准备全力以赴对抗唐军的时候,黄河对岸如火海一样映照半边天。
&esp;&esp;仔细看去,是密密麻麻的火把,如繁星点点,绵延十数里。
&esp;&esp;战马的嘶鸣声也在同一时间响起。
&esp;&esp;这些火把如龙,连接黄河波涛,正迅速向蒲津桥和蒲津渡口靠近。
&esp;&esp;本来就有一定压力的燕军士卒,看到那交织的火网心惊肉跳。
&esp;&esp;“不要慌,守住蒲津大桥,纵然唐军铁骑十万,亦无法通过!”
&esp;&esp;感受到士卒的情绪,在前军指挥的安神威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