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失去凉州城,对李隆基打击愈来愈深,他甚至直呼要御驾亲征,与李瑄一决雌雄。
&esp;&esp;好在未传来金城防线失守的消息。
&esp;&esp;他一再询问李璬,能否阻挡李瑄渡过黄河,但李璬的回答模棱两可,让李隆基心中无比担忧。
&esp;&esp;他也想到陇右诸将会像河西诸将一样反叛。
&esp;&esp;但这些将领掌握兵权,一旦下令更换他们,怕是会立刻激起反弹。
&esp;&esp;李隆基现只想哥舒翰能战胜叛军,得知哥舒翰病情好转,接连不断向哥舒翰问胜战之策。
&esp;&esp;只有战胜安禄山的叛军,才能将彍骑、飞骑,朔方、陇右的兵马调遣至西面抵抗李瑄。
&esp;&esp;但哥舒翰却回书李隆基,依潼关而守,等待河北的兵马,和南阳一带的兵马,两面夹击叛军,一年内叛乱可除。
&esp;&esp;这个回答令李隆基很不满意。
&esp;&esp;三月,潼关。
&esp;&esp;在一次军事会议上,有一名叫高元荡的将领,向哥舒翰进言道:“启禀大帅,安禄山本来用杀杨国忠的理由起兵,现如留三万兵守潼关,率全部精兵渡过浐水杀死杨国忠,这是汉朝挫败七国叛乱的办法。”
&esp;&esp;听到这样的话,哥舒翰摇了摇头。
&esp;&esp;他的河西兵一个没来,他不可能有号召力掌控这样的事情。
&esp;&esp;安禄山已经称帝,哪怕杀死杨国忠,也改变不了这样的结果,还会使战局更加混乱。
&esp;&esp;但哥舒翰得知李瑄已经收他的兵马,内心无比纠结。
&esp;&esp;殊不知这件事情很快传到杨国忠的耳中。
&esp;&esp;杨国忠以居安思危为理由,向李隆基申请招募三千精兵用以自卫,并且派遣剑南的将领统帅。
&esp;&esp;众所周知,剑南系是杨国忠的亲信。
&esp;&esp;杨国忠又招募了一万兵驻扎在灞上,派心腹杜乾运任主帅。
&esp;&esp;这一下,立刻就把哥舒翰惹恼了。
&esp;&esp;明眼人都知道驻扎在灞上的兵马是在针对他。
&esp;&esp;哥舒翰可不是善茬,他一边上奏李隆基,将灞上的兵马交由他统帅,一边设计将杜乾运召到潼关的军营,将其斩杀。
&esp;&esp;这把杨国忠吓得肝胆俱裂,立刻入宫。
&esp;&esp;“圣人,哥舒翰没有经过您的命令,就将杜乾运杀死。我看他在潼关不动,是想等待李贼到来,里应外合啊!”
&esp;&esp;勤政务本楼前,杨国忠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李隆基哭诉道。
&esp;&esp;他再次以哥舒翰为李瑄旧部的消息提醒,使李隆基疑心越来越重。
&esp;&esp;“监军说哥舒翰未有过大的异动,国忠是否多想了。”
&esp;&esp;纵眉头皱起来,李隆基还是没打算处置哥舒翰。
&esp;&esp;长安城中还有王难得、安思顺,但这两人李隆基也不敢用。
&esp;&esp;“探马已经来报,叛军攻潼关不下,现在只有薄弱的兵力布置在陕郡。主力已经回援河北,或攻击洛阳南面。几千老弱病残,哥舒翰竟然不出兵,这一定是有异心。”
&esp;&esp;“如今西面的危机更大,李贼随时可能渡过黄河。若只是坚守,两三万就足矣,我们十几万兵马在潼关,这是本末倒置啊!”
&esp;&esp;杨国忠一通貌似有道理的分析后,李隆基相信杨国忠的话。
&esp;&esp;当天,他派遣使者带领数十名羽林军到达潼关,向哥舒翰质问为何不出关进攻叛军?
&esp;&esp;如果哥舒翰再言什么理由,一定会被使者处死。
&esp;&esp;但哥舒翰看到羽林军后,机智的他明白李隆基要弄死他,遂立刻向使者表示他已经准备好一切,明日就出潼关大破叛军。
&esp;&esp;见哥舒翰回答得干脆利落,特使只能回去向李隆基禀告。
&esp;&esp;李隆基见哥舒翰出关,便留下哥舒翰一条性命,让他戴罪立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