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大唐天将军 第697节(1 / 2)

&esp;&esp;因为东汉末年的时候“十常侍”这十个大太监权势滔天,他们欺上瞒下,玩弄权术。他们在洛阳城的豪宅据说比皇宫还要壮丽。

&esp;&esp;张让、赵忠等宦官害怕自己的底子暴露,所以才编造“天子不可登高”的谎言。

&esp;&esp;不同的是,李隆基明知道登高会看到答案。

&esp;&esp;但他自己欺骗自己,不想掀开那窗帘。

&esp;&esp;眼不见心不静,这就是李隆基的心态。

&esp;&esp;这么一看,汉灵帝和李隆基相比较,又孰强孰弱呢?

&esp;&esp;将天灾人祸四个字组合在一起,并非没有道理。

&esp;&esp;距离歌舞飘荡的花萼楼不远,杜甫趟着水,披着蓑衣与斗笠,心力憔悴。

&esp;&esp;他愤恨朝廷的不作为。

&esp;&esp;都这样了,禁军竟然还不出来帮助长安的百姓,国库还不开仓放粮。

&esp;&esp;大雨成灾,长安城一片汪洋。排水系统根本来不及运作,百姓在水里来水里去,讨要生活。

&esp;&esp;整个长安城笼罩在巨大的云气之中,交通早就被阻断。

&esp;&esp;群木水光下,万象云气中。

&esp;&esp;所思碍行潦,九里信不通……

&esp;&esp;这是杜甫在一个多月前写下的诗,是写给李隆基的六子李瑀,含蓄平淡地还原长安城的水灾。

&esp;&esp;但李瑀能看到,李隆基不可能看到。

&esp;&esp;给李瑀一首诗后,杜甫又觉得批判太轻了。

&esp;&esp;他不知城外如何,他在长安南城的平民百姓聚集区了解灾情。

&esp;&esp;而灾情的严重性,让杜甫肝肠寸断,他想了好久,又写给好友岑参一首诗。

&esp;&esp;希望早点雨过天晴,能将此诗寄到安西龟兹,同时也能让恩相李瑄看见。

&esp;&esp;出门复入门,两脚但如旧。

&esp;&esp;……

&esp;&esp;吁嗟呼苍生,稼穑不可救。

&esp;&esp;安得诛云师,畴能补天漏。

&esp;&esp;大明韬日月,旷野号禽兽。

&esp;&esp;君子强逶迤,小人困驰骤。

&esp;&esp;维南有崇山,恐与川浸溜。

&esp;&esp;是节东篱菊,纷披为谁秀……

&esp;&esp;……

&esp;&esp;在小小的长安城,亲友之间虽近在咫尺也如相隔银河。

&esp;&esp;百姓房屋到处漏雨,吃一顿饭需要转移好几个地方避雨。水稻菜蔬被污水淹没,刚开放的菊花被雨打在榛丛中,鸟儿鹰隼都没精打采,羽翼低垂。

&esp;&esp;这首诗对杨国忠为首的官吏批判更深,直斥他们救灾不利。

&esp;&esp;老百姓的粮食都淹没了,还不开仓放粮,多么凄惨啊!

&esp;&esp;老天爷呀!

&esp;&esp;谁能力挽狂澜,将这天漏补一补,不让大雨再下了。

&esp;&esp;亘古未有的大雨,是要把巍峨的终南山都冲走吗?

&esp;&esp;悲愤的时候,杜甫扔下斗篷,在大雨中奔跑,他不再是贵族子弟,他也是平民百姓的一份子。

&esp;&esp;但杜甫只是一个白身,他的呐喊,他的声音,注定是苍白无力的。

&esp;&esp;离他不远的李隆基,只能听到靡靡的丝竹音。

&esp;&esp;“圣人,虽有小灾,但一切顺利,很快就会过去。”

&esp;&esp;当李隆基再次回到南熏殿的时候,杨国忠的声音传来。

&esp;&esp;还是这样的声音,更能让他安心入眠。

&esp;&esp;九月,雨终于停了。

&esp;&esp;李隆基心情也一下开朗,如阴天放晴一般。

&esp;&esp;杜甫立刻出城,踏着泥泞,去了解京兆的受灾情况。

&esp;&esp;在这次出行过程中,再次写下一组七言古诗《秋雨叹三首》,具有讽谏意义。

&esp;&esp;律诗,才是老杜真正的巅峰。

&esp;&esp;也是诗词的最高境界。

&esp;&esp;短短八句,如长江之水奔腾一样,滔滔不绝。

&esp;&esp;为人性僻耽佳句,语不惊人死不休。

&esp;&esp;之前的杜甫,一直喜欢古体诗,

&esp;&esp;更开创《兵车行》《丽人行》这种新乐府的题名诗。

&esp;&esp;但此时此刻,杜甫的炼字炼句本领,已经走向成熟。

&esp;&esp;当一个诗人说出,格律会制约人想象的时候,那他已经输了。

&esp;&esp;《秋雨叹》虽不是律诗,却已经表露着杜甫在向律诗靠近。

&esp;&esp;阑风长雨秋纷纷,四海八荒同一云。

&esp;&esp;去马来牛不复辨,浊泾清渭何当分。

&esp;&esp;牛马不辨,泾渭不分。

&esp;&esp;这样的诗,不该是盛世的音符。

&esp;&esp;李隆基只会听盛唐气象,李瑄的诗,李白的诗,王维的诗,王昌龄的诗。

&esp;&esp;而不是杜甫的诗。

&esp;&esp;值得一提的是,青年杜甫在洛阳的时候,河洛地区也大雨成灾过。

&esp;&esp;杜甫也写一首《临邑舍弟书至苦雨》。

&esp;&esp;那时的杜甫思想跳脱,处于“放荡齐赵间,裘马颇清狂,春歌丛台上,冬猎青丘旁”的心理境界。

&esp;&esp;他将笔墨都放在描写大雨瓢泼的壮观,和对神话传说天马行空的想象上,关于大雨带来的灾害只轻描淡写,不怎么关心。

&esp;&esp;而现在的杜甫老了!

&esp;&esp;后世有人说过杜甫未曾年轻,李白未曾老去。

&esp;&esp;但李杜也是人,他们也年轻过,老过。

&esp;&esp;……

&esp;&esp;国家灾难,丧鼓声不断。

&esp;&esp;长安这边大雨连绵的时候,大唐南征军主帅李宓从剑南节度使出兵,带着刚训练完毕的唐军征伐南诏。

&esp;&esp;这一次,杨国忠信誓旦旦,采用三面夹击的战术。

&esp;&esp;他让李宓率领唐军主力从北方进攻南诏。

&esp;&esp;从安南都护府调兵,包括一些少数民族兵力从东南面进攻南诏。

&esp;&esp;然后下令吐蕃大论玛祥·仲巴杰从西面出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