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他反将一军。
&esp;&esp;如果杨钊是几个月前就得到这个消息,就是隐瞒不报,别有用心。
&esp;&esp;如果是最近得到这些消息,没有其他人证物证,就是流言蜚语。
&esp;&esp;“杨度支,你如何得知此消息?”
&esp;&esp;李隆基将后排的杨钊叫出来。
&esp;&esp;关系到太子,如果早早得知,而不上报,则是欺君之罪。
&esp;&esp;“回陛下,臣……臣是最近在坊市上听说。”
&esp;&esp;杨钊心里苦啊!
&esp;&esp;他哪想到李林甫有这一手。
&esp;&esp;其实他在过年之前,与吉温喝酒,从醉酒的吉温口中得知此消息。
&esp;&esp;虽是酒后之言,但绝对够吉温喝一壶了。
&esp;&esp;但欺君之罪却也坐实。
&esp;&esp;为推脱这样的罪行,他只能说是最近才得知。
&esp;&esp;无论是何时,杨钊第一时间想的是保全自己。
&esp;&esp;到时候再向李瑄解释。
&esp;&esp;“杨中丞,吉温有无说什么?”
&esp;&esp;李隆基面色又不好看了,问杨慎矜。
&esp;&esp;“启禀圣人,吉温拒不承认。”
&esp;&esp;杨慎矜回答道。
&esp;&esp;他心中暗骂杨钊,昨天杨钊可不是这么说的。
&esp;&esp;谁让杨钊背景大呢,仗着与虢国夫人的关系,反复横跳。
&esp;&esp;杨慎矜不能在此时与杨钊对峙。
&esp;&esp;“杨度支,你怎么也如萧侍郎一样,听捕风捉影的消息,就妄下定论?”
&esp;&esp;李隆基看向杨钊。
&esp;&esp;他喜爱杨钊的精明和机灵,如果换作其他人,他一定会斥责。
&esp;&esp;“臣听说有人欺君,心中愤怒,未想后果就上报御史台,是臣该死,请陛下责罚!”
&esp;&esp;杨钊虔诚的认错。
&esp;&esp;“退下去吧!”
&esp;&esp;不同于萧隐之,李隆基竟没责罚杨钊。
&esp;&esp;“杨中丞,如果吉温没有罪责,就将他释放吧!”
&esp;&esp;李隆基决定给李林甫一个面子,不想深究杜有邻案。
&esp;&esp;当时是他下令杖毙杜有邻,如果真有乱七八糟的事情,对他影响不好。
&esp;&esp;“遵旨!”
&esp;&esp;杨慎矜拱手退下。
&esp;&esp;“诸卿,以后类似的事情,拿出确凿的证据,再来向朕汇报。朕不想再听到这种空穴来风的话!”
&esp;&esp;“朝廷欲要实行新法,使天宝更上一层楼,胜过开元。诸位大臣都是天下的表率,当精诚团结,戮力同心,共同将新法推行至诸郡县,让百姓摆脱贫困,让国家更为富足。”
&esp;&esp;“这才是朕想看到的……”
&esp;&esp;李隆基非常烦这样争斗的事情,他虽然想安心享乐,但也期盼着自己掌控的国家会更繁华。
&esp;&esp;就好似一入梦中,见锦绣城池,江山如画。
&esp;&esp;“陛下英明!国家远迈尧舜时期,也是我们这些臣子的心愿!新法一旦完成,陛下就是万古一帝,秦皇、汉武,文帝、太宗皇帝,加之亦不能比也!”
&esp;&esp;见朝堂文武大臣一时愣住,李瑄第一时间起身向李隆基一拜。
&esp;&esp;验证了朝野的猜测,李瑄果然要变法。
&esp;&esp;自古每一次图变,最先冲击到贵族和公卿大臣的利益。
&esp;&esp;而变法的内容是什么?
&esp;&esp;现在肯定只有李瑄和李隆基知道,连李林甫这个首席宰相都不清楚。
&esp;&esp;文武百官,哪怕是与李瑄亲近的大臣,都一时难以平复心情。
&esp;&esp;“陛下圣明!”
&esp;&esp;文武大臣无法反对,因为他们连变什么都不清楚。
&esp;&esp;只能等待李隆基颁布新法的那一日,再去决定。
&esp;&esp;心中最难受的,当属李林甫了。
&esp;&esp;这样的大事,李隆基竟然没向他说,他还是首席宰相吗?
&esp;&esp;难道失去诸葛亮剑的那一刻,威严已经不在他身上了吗?
&esp;&esp;第262章 中秋夜宴
&esp;&esp;直到辰时时刻,此次朝会才结束。
&esp;&esp;李隆基离开兴庆殿,杨钊第一时间凑到李瑄面前:“天水王,李林甫奸诈,下官不得不那样说啊!”
&esp;&esp;杨钊害怕李瑄因刚才的事情抛弃他。
&esp;&esp;“没有确凿证据,我怎么会怪你呢,我们一起努力,杨度支大有可为。”
&esp;&esp;李瑄有料到这样的结果。
&esp;&esp;此事件正好让杨钊与李林甫的关系势同水火。
&esp;&esp;以后杨钊想跳到李林甫那里都难了。
&esp;&esp;“当新法实施,下官必全力支持天水王!”
&esp;&esp;杨钊一脸坚定地向李瑄说道。
&esp;&esp;出殿后,李林甫看到杨钊在李瑄面前卑躬屈膝,暗骂小人。
&esp;&esp;这几年他算是见识到人的各种卑鄙无耻,他远远不及。
&esp;&esp;从今往后,他不会再轻易相信任何一人。
&esp;&esp;“敢问天水王,天下兴盛,有什么图变的?您不怕过犹不及吗?”
&esp;&esp;此时,吏部员外郎裴遵庆在兴庆殿外向李瑄一拱手,然后询问。
&esp;&esp;“难道比开皇年间、贞观年间富庶,就能被称为兴盛了吗?百姓也还远未到衣食无忧的地步。变法是为富国富民,这难道不是我们官吏该做的事情吗?”
&esp;&esp;李瑄向裴遵庆反问道。
&esp;&esp;朝廷的小官中,李瑄对裴遵庆印象较为深刻。因为裴遵庆是后世著名的宰相。
&esp;&esp;“不是这样的!变法是一种对抗,势必会造成动荡,那时候百姓将更为苦难。”裴遵庆坚持这么认为。
&esp;&esp;变法是以新革旧。豪强大族不会任由李瑄摆布。
&esp;&esp;“如果你想着家族如何兼并土地,如何保住权势地位。就不要和我说话,因为我们不会走在同一条道上。”
&esp;&esp;李瑄缓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