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大唐天将军 第436节(1 / 2)

&esp;&esp;等新占领的区域事态稳固,军士招募后,河东、朔方、河西步骑会抽调走。

&esp;&esp;河西赤水军调回凉州城。

&esp;&esp;而原本在凉州城的大斗军,调到白亭海边的休屠海,建立大斗军城,给回纥上一下压力。

&esp;&esp;李瑄打垮吐蕃,在休屠海筑城,距离回纥一步之遥,回纥一定会多想,也会畏惧。

&esp;&esp;因为和强盛的吐蕃相比,回纥不算什么。

&esp;&esp;而如此强盛的吐蕃,三年时间被李瑄打垮,赞普也被生擒。

&esp;&esp;青海至柏海发展规划,军事调动,此为第三份奏折。

&esp;&esp;除此之外,还有一份家书。

&esp;&esp;不知不觉,李瑄又长一岁,到了及冠的年纪。

&esp;&esp;按礼制,李瑄当有一个表字。

&esp;&esp;当然,大唐没有汉代那么重表字,有的文人权贵不称表字,也没有表字。

&esp;&esp;奏折六百里加急送至长安后,李瑄没有在多玛停留,他押送着尺带珠丹等人,准备前往青海。

&esp;&esp;顺便将石堡城解决……

&esp;&esp;……

&esp;&esp;长安城。

&esp;&esp;一个月前,李瑄派人快马加鞭将大破吐蕃的消息传到长安。

&esp;&esp;一连几天,都有驿卒七百里加急飞奔至长安城中。

&esp;&esp;从大非川骑兵破敌,到生擒尺带珠丹,全歼吐蕃士兵。

&esp;&esp;得到这些消息,李隆基激动不已。

&esp;&esp;特别是得到吐蕃全军覆没,生擒尺带珠丹的消息后。李隆基下诏休朝,大宴三日。

&esp;&esp;他登台击羯鼓,手舞足蹈,肆意纵情,连头发散开。

&esp;&esp;侍人想提醒,李隆基却置若罔闻,他用豪迈明亮的羯鼓声,表达他的心情。

&esp;&esp;自登基以来,从未有一件战事,让他如此兴奋。

&esp;&esp;他希望尺带珠丹像是当年颉利可汗见太宗皇帝一样,叩头行礼,并为他献上一支舞蹈。

&esp;&esp;李隆基也知道李瑄还在处理战后的诸多事宜,短时间内无法回长安献俘。

&esp;&esp;现在李隆基只期待李瑄将战报送达,他要仔细观看战报。

&esp;&esp;看李瑄如何歼灭吐蕃三十三万大军,怎么生擒尺带珠丹?

&esp;&esp;之前李隆基相信李瑄会获胜,却没想过短短数月间,有如此战绩。

&esp;&esp;有大臣提出应当令李瑄乘胜追击,灭国吐蕃。

&esp;&esp;但被李隆基训斥:“你比七郎还懂得兵法吗?”

&esp;&esp;这些大臣不明白战争的意义。

&esp;&esp;唐军从秋天,对战到来年春天,士气已无之前强盛。

&esp;&esp;巴颜喀拉山口距离逻些城三千多里远。

&esp;&esp;相当于长安到岭南的距离。

&esp;&esp;而且路途艰难。

&esp;&esp;这也是吐蕃敢不计后果挑衅大唐的原因。

&esp;&esp;连好大喜功的李隆基都知道,没有一两年准备,大军无法继续深入。

&esp;&esp;这些大臣不一定是为难李瑄,而是想以此得功,如果李瑄能直接攻入逻些城,他们这些提议者也有功勋。

&esp;&esp;可是臣子之中良莠不齐,有些无能且无知。

&esp;&esp;暮春三月,蝶舞莺啼的时候,李瑄的完整的战报,终于到达长安。

&esp;&esp;李隆基与杨玉环正在曲江赏花,曲江花树迷离,柳岸杨柳如烟,花絮飞满天。

&esp;&esp;曲江的岛上传来温婉的箜篌声,迷人心醉。

&esp;&esp;杨玉环和李隆基还观看那曲江石刻上:惟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。

&esp;&esp;两人都若有所思。

&esp;&esp;李隆基遗憾李瑄的战报还未送到。

&esp;&esp;杨玉环则想到当时还很青涩的李瑄,在亭子前吟下两首牡丹。

&esp;&esp;虽然刻在石碑上的牡丹妇孺皆知,但她更喜欢“疑是洛川神女作,千娇万态破朝霞”。

&esp;&esp;“启奏圣人,李大夫从雪域高原传来战报……”

&esp;&esp;就在这时,一名羽林郎持一个包裹到李隆基面前禀告。

&esp;&esp;大煞风景!

&esp;&esp;一般情况下,只要不是紧急军情,都没必要打扰圣人的雅兴。

&esp;&esp;而此包裹非黑色,说名并不是紧急军情。

&esp;&esp;“起驾,去紫云楼!”

&esp;&esp;平时最爱游玩的李隆基兴致全无,他甚至来不及回宫,吩咐侍从到曲江的紫云楼中观看李瑄的奏书。

&esp;&esp;“三位姨陪玉环在曲江游玩……”

&esp;&esp;李隆基离开前还不忘吩咐一声,然后加快脚步至紫云楼。

&esp;&esp;“七郎这次富贵太大了,直到现在,长安还议论七郎斩俘吐蕃三十万,擒吐蕃赞普的故事。”

&esp;&esp;秦国夫人十分羨慕地说道。

&esp;&esp;谁都知道,这段时间李隆基如此开心,全是因为李瑄大破吐蕃,擒吐蕃赞普。

&esp;&esp;而长安城中的茶楼酒肆,十个里面有九个在议论李瑄擒吐蕃赞普之事。

&esp;&esp;唐与吐蕃大战一百多年,吐蕃的强大已深入人心。

&esp;&esp;而李瑄干的事情,真突破人心。

&esp;&esp;那些少年们听到这样的事迹,血脉偾张。

&esp;&esp;大丈夫就应该和李瑄一样,这句话自李瑄生擒双可汗时被提及,现在已经成为少年人的口头禅。

&esp;&esp;李瑄的功劳太大,以至于遮掩斩杀吐蕃首席宰相,擒吐谷浑小王、通颊王、党项王的战绩。

&esp;&esp;时人都拿李瑄与李靖相比。

&esp;&esp;相比于李靖大器晚成,年少成名,英雄之气纵横,诗才无双的李瑄,更能吸引少年们去探索。

&esp;&esp;有些长安纨绔子弟,今年不再“看花马”,想在边关从军,成为英雄。

&esp;&esp;毫无疑问,李瑄是大唐除李隆基外,最有名气的人。

&esp;&esp;这种声威很快就能通过长安、洛阳,传遍大江南北。

&esp;&esp;“七郎现在已是楚国公,会不会封王啊?”

&esp;&e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