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936节(1 / 2)

&esp;&esp;大理寺卿曹铭出列道:“回陛下,今岁各地方衙门共上报案件三千四百七十一起,比之去年少了一成。”

&esp;&esp;换成平时,肯定会有人迫不及待的站出来吹捧,在我皇的英明领导下,百姓安居乐业、人心向善云云。

&esp;&esp;但看了看大殿中央摆放着的一片箱子,所有人的脸色都变了。

&esp;&esp;这么一大堆箱子,你说只有三千四百七十一起案件?

&esp;&esp;骗谁呢?

&esp;&esp;这说明啥?说明在瞒报案件啊。

&esp;&esp;至于原因也不难理解,我们这里的案件比去年少,说明我治理有功啊。

&esp;&esp;若是比去年多,那岂不显得我们都是酒囊饭袋吗。

&esp;&esp;然而,这瞒报的差异也太大了啊。

&esp;&esp;大明选官制度改革以后,中枢官员基本都有基层从政经验。

&esp;&esp;他们马上就猜到了另外一种可能,那就是很多案子或许地方衙门都没有立案审查。

&esp;&esp;然后被锦衣卫给查到上报了。

&esp;&esp;现在的关键问题是,锦衣卫查到的和地方衙门上报的,数量上差别太大了。

&esp;&esp;意味着国家对基层的掌控力在下降。

&esp;&esp;这才是最致命的。

&esp;&esp;你们这是在威胁皇权啊。

&esp;&esp;就算再迟钝的人,都意识到问题大发了。

&esp;&esp;对一个年轻、雄心勃勃的帝王来说,权威受到挑衅,是绝对无法容忍的。

&esp;&esp;这事儿恐怕无法善了了。

&esp;&esp;老臣们已经恨不得把头缩进胸膛里,新臣子们则还在思考,等会要如何劝皇帝息怒。

&esp;&esp;但这还不算完,朱雄英又把前几天说服重臣的数据拿了出来。

&esp;&esp;上面有现在的具体情况,以及放任不管的后果。

&esp;&esp;至此,他将自己的督亢地图全部展开,终于露出了杀手锏。

&esp;&esp;展开为期一年的专项行动。

&esp;&esp;“对于违法乱纪之事,从重从严处置,决不姑息养奸。”

&esp;&esp;不少人下意识的想要反对,然而还不等他们行动。

&esp;&esp;内阁、大都督府、各部尚书,全都齐刷刷的站出来表示支持。

&esp;&esp;到了这会儿,就算反应再迟钝的人也知道,皇帝已经和群臣达成了一致意见。

&esp;&esp;各派系的人见到自家老大都支持了,也很自觉的站出来支持。

&esp;&esp;这一下,大半个朝堂都是支持的声音。

&esp;&esp;剩下的人纵使有意见,也只能咽回肚子里。

&esp;&esp;倒是有人认为朝廷此举恐会引起天下大乱,望皇帝三思。

&esp;&esp;还有人试图施展拖字诀,马上就要过年了,一切等过完年再说也不迟啊。

&esp;&esp;但很显然,他们的反对意见无效。

&esp;&esp;不过朱雄英却并没有无视他们,而是让这些人联合大理寺和都察院,对此次行动的所有案件进行复核。

&esp;&esp;此举让群臣都心头一紧。

&esp;&esp;皇帝的手段,比圣皇和太上皇还要高明啊。

&esp;&esp;保守派的意见虽然没有被采纳,但他们获得了复核案件的权力。

&esp;&esp;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安慰,免得他们心生怨忿。

&esp;&esp;关键是,皇帝此举把本来反对行动的保守派,也纳入到行动中来了。

&esp;&esp;而且保守派还心甘情愿的往这个坑里跳。

&esp;&esp;毕竟只有拿到复核权,才能限制行动无限扩大,避免锦衣卫制造冤假错案。

&esp;&esp;这一招,高啊。

&esp;&esp;就连内阁学士、大都督府一众大将都非常意外,对朱雄英生出了敬畏之心。

&esp;&esp;在确定了专项行动之后,朱雄英又下了一道旨意。

&esp;&esp;此次行动以锦衣卫为主,各衙门必须配合行动,如有必要可以调动各地驻军。

&esp;&esp;不过只能调动五百人,超过五百就需要皇帝和大都督府批准。

&esp;&esp;即便如此,群臣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。

&esp;&esp;竟然连军队都出动了?这次又要血流成河了啊。

&esp;&esp;非但如此,朱雄英还模仿话本里的桥段,赐给了杜同礼尚方宝剑。

&esp;&esp;五品以下官员可先斩后奏,五品以上可当场解职押送京师审问。

&esp;&esp;此举可着实把群臣给吓到了,纷纷劝阻。

&esp;&esp;就连内阁学士们都站出来反对了。

&esp;&esp;然而朱雄英也模仿话本里的桥段,来了一句:

&esp;&esp;“朕意已决,诸卿勿要多言。”

&esp;&esp;于是刻着‘如朕亲临’四个大字的尚方宝剑,就被交给了杜同礼。

&esp;&esp;之后,杜同礼率领五百锦衣卫离京南下,其余几路锦衣卫也各自快马加鞭前往自己的目的地。

&esp;&esp;杜同礼乘船一路南下,沿途船只见到锦衣卫的官船,都纷纷避开。

&esp;&esp;约翰·胡斯所乘坐的客船,因为靠边太着急一阵晃动,不少人都摔倒了,但没人敢抱怨。

&esp;&esp;约翰·胡斯惊讶的道:“那些船是什么人?为何如此嚣张?”

&esp;&esp;楚大保目光凝重,说道:“看船上的旗帜,当是锦衣卫指挥使。”

&esp;&esp;“船上挂的还有黄龙旗,说明他此行是在执行皇命。”

&esp;&esp;“所有人都要配合,敢有阻拦……死罪。”

&esp;&esp;闻言,约翰·胡斯也识趣的没有再继续追问。

&esp;&esp;这事必然是机密,自己一个外国人还是少打听为好。

&esp;&esp;之后客船再次启程,前往洛阳。

&esp;&esp;-----------------

&esp;&esp;且说洛阳这边,早就准备好的周报社,也在退朝后发行了新一期报纸。

&esp;&esp;先是洛阳,当天下午报童就走上了街头。

&esp;&esp;“卖报卖报……民风日下,陛下雷霆震怒……”

&esp;&esp;“卖报卖报……地方官吏欺上瞒下,陛下降下怒火……”

&esp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