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03节(1 / 2)

&esp;&esp;只有大明强盛了,大家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。

&esp;&esp;这个道理并不复杂,大明的开国团队还没被腐化,是能理解的。

&esp;&esp;而且,双重领导也不全是为了防范谁,好处也是有的。

&esp;&esp;如果预备役完全归军方,那地方衙门凭什么要支持你们工作?

&esp;&esp;没有地方的支持,预备役根本就搞不起来。

&esp;&esp;现在地方衙门有了一定的管理权,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力,也必然会支持预备役的组建和运转。

&esp;&esp;这也是阳谋。

&esp;&esp;放在前世,陈景恪根本就玩不来这些东西,就算给他看也看不懂。

&esp;&esp;这一世侥幸混入皇宫,整日耳濡目染,确实学到了许多东西。

&esp;&esp;退役法就没什么可说的了,主要规定了哪些人需要退役。

&esp;&esp;首先是年龄,只有年满十八岁的可以服役,普通士兵超过五十岁自动退役。

&esp;&esp;关于参军年龄,本来朱元璋他们想的是十六岁,被陈景恪给否了。

&esp;&esp;“十六岁还没成婚,有些成婚了还没生孩子呢。”

&esp;&esp;“无后就把人送上战场,太不人道了。”

&esp;&esp;“等到十八岁,差不多都有孩子了,战死了也有后代继承香火。”

&esp;&esp;“主要是大明现在不缺军人,没必要送半大少年上战场。”

&esp;&esp;最后这句话成功说动了众人,大明七千多万人口,确实不缺兵源。

&esp;&esp;于是,就将参军年龄放在了十八岁。

&esp;&esp;其次是受伤残疾,可以退役。

&esp;&esp;一些其他的疾病,比如确诊慢性传染病、羊癫疯之类的,也可以退役。

&esp;&esp;还有去特别远的地方服役,一次性服役超过十年,不管有没有军功都赐七等骑尉,并准许退役。

&esp;&esp;这是吸取了唐朝府兵制崩坏的教训。

&esp;&esp;说好的三年一轮换,结果安西军一去就是十年二十年,甚至一辈子。

&esp;&esp;帝国计划注定了大明将来会在更遥远的地方驻军。

&esp;&esp;让这些军队三年一轮换是不现实的。

&esp;&esp;干脆一次性服役十年,还特赐七等勋骑尉。

&esp;&esp;就是要用高官厚禄,吸引将士们主动去外地任职。

&esp;&esp;还有服役年龄达到十年,没有被提拔,没有获得勋位,依然是个普通士兵的,也可以退役。

&esp;&esp;这么长时间都没立功,要么是得罪人了,要么是不合适。

&esp;&esp;不论是哪一种,再让他留在军中都是折磨,退役是最好的选择。

&esp;&esp;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标准,如果达到也可以退役,不过总的来说就这几种。

&esp;&esp;退役之后也不是离开军队序列了,而是转入预备役。

&esp;&esp;如果是军官,还有机会转入地方担任捕快、缉盗,或者加入税务稽查司、海关稽查等部门。

&esp;&esp;总之,这一套军制相当的完善。

&esp;&esp;至少在陈景恪看来如此。

&esp;&esp;和现代军制比起来自然是远远不如,可在古代,这玩意儿绝对是划时代的。

&esp;&esp;朱元璋翻看之后,当即就批准施行。

&esp;&esp;而且这一次他并未将这个功劳让给朱标,而是以自己的名义来实施的。

&esp;&esp;至于原因,自然是为了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军制变革。

&esp;&esp;朱元璋怕朱标误会,亲自解释道:

&esp;&esp;“这已经是大明第三次军制变革了,且动作还如此之大,必然会引起人心动荡。”

&esp;&esp;“一个不好,还有可能会引起军队不稳。”

&esp;&esp;“你行事过于稳重,手段又太温和,我怕百官会阳奉阴违。”

&esp;&esp;“你爹我凶名在外,有我来主持革新,定然没人敢乱动。”

&esp;&esp;朱标也明白这个道理,自然不会因此产生什么误会。

&esp;&esp;而且他也很清楚,这次军制改革速度必须要快,耽搁的时间长了恐怕会生出变数。

&esp;&esp;想要又快又稳的完成军制改革,只有老朱能做到。

&esp;&esp;-----------------

&esp;&esp;当消失半年的朱元璋,突然出现在朝堂上,引起的震动有多大可想而知。

&esp;&esp;看到那张棱角分明的脸庞,感受着如刀锋一般的目光从自己身上扫过。

&esp;&esp;那一刻,群臣重新回忆起了被洪武大帝支配的恐惧。

&esp;&esp;朱元璋很满意这个效果,但他并没有和大家叙旧,而是寒声道:

&esp;&esp;“咱很生气。”

&esp;&esp;群臣忍不住打了个哆嗦:“臣等有罪。”

&esp;&esp;“太子是要大明休养生息,不是让你们懈怠偷懒。”

&esp;&esp;“好好的政令,一日能完成的,你们能拖到三日五日。”

&esp;&esp;“一次能解决的事情,故意拖延,非要周转十次八次才肯完成。”

&esp;&esp;“以为咱什么都不知道是吗?”

&esp;&esp;群众弓着腰,头垂的一个比一个低,不少人冷汗直冒。

&esp;&esp;“咱只是休息几日,不是死了。”

&esp;&esp;“哗……”群臣齐刷刷的跪下:“陛下息怒。”

&esp;&esp;朱雄英翻了个白眼,这老头真会装腔作势。

&esp;&esp;陈景恪假装没有看到,悄悄往旁边的柱子后面挪了挪。

&esp;&esp;大家都跪了你不跪,太突兀了,还是躲一躲的好。

&esp;&esp;不过心中却连连感慨,什么叫牌面?

&esp;&esp;这就是。

&esp;&esp;只是几句话,就把群臣吓的瑟瑟发抖。

&esp;&esp;还好,朱元璋只是吓唬一下大家,并没有抓典型杀鸡儆猴。

&esp;&esp;即便如此,也把群臣吓的够呛。

&esp;&esp;连连表示,以后一定尽心尽力工作,不敢有一丝懈怠。

&esp;&esp;朱元璋这才顺坡下驴,将此事揭过。

&esp;&esp;之后他就宣布了军制改革之事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