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“洛阳才刚成为新都,百姓大多都是新迁来的,日子还没有好起来。”
&esp;&esp;“所以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,而少关注生计之外的事情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摇摇头说道:“也不算错,但这只是其中一小方面,答案其实我以前已经说过很多次了。”
&esp;&esp;说过很多次了?
&esp;&esp;朱雄英陷入沉思,良久才试探的道:“认同感和归属感?”
&esp;&esp;陈景恪赞道:“聪明,就是认同感和归属感。”
&esp;&esp;“算上吴王时期,陛下在应天经营了三十年,那里的百姓都深受陛下恩惠。”
&esp;&esp;“自然而然的也就心向陛下,对大明也更加有归属感。”
&esp;&esp;“所以大明战争得胜,他们才会跟着一起高兴,才会一遍又一遍的讨论。”
&esp;&esp;“洛阳百姓大多都是从外地迁徙而来,因为远离天子,就无所谓什么归属感。”
&esp;&esp;“谁当天子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,天下是叫大明还是叫大元,对他们并无区别。”
&esp;&esp;“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,对胜利的喜悦自然也就比较平淡。”
&esp;&esp;这种话可谓是大逆不道,但陈景恪说的自然而然。
&esp;&esp;朱雄英也完全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,就犹如在讨论等会儿吃什么一样正常。
&esp;&esp;“朝廷已经采用了种种政策,来减轻百姓的负担。”
&esp;&esp;“远的不说,仅摊丁入亩一项就可以说是远超历代的仁政。”
&esp;&esp;“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让他们产生归属感吗?”
&esp;&esp;说到后面,他语气里已经隐隐带有不满。
&esp;&esp;陈景恪叹道:“有句话叫做不患寡而患不均,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”
&esp;&esp;“因为对比,有对比才会显出差异。”
&esp;&esp;“大家都穷,反而没人会说什么。”
&esp;&esp;“大家都勉强填饱肚子,有一个人却能每天能吃肉。”
&esp;&esp;“大家的日子明明比以前好了,心中却反而产生了不满。”
&esp;&esp;“凭什么我只能勉强糊口,他能天天吃肉?”
&esp;&esp;朱雄英鄙夷的道:“这种思想实在是……”
&esp;&esp;陈景恪摆摆手阻止他继续往下说:“我们不讨论这种思想的对错,也无需去批判它。”
&esp;&esp;“我告诉你这些,只是为了让你知道,这是人之常情,是人的本性之一。”
&esp;&esp;“道德家可以去批判这种思想,作为君主你要做的不是批判。”
&esp;&esp;“而是承认他存在,然后学着去利用。”
&esp;&esp;朱雄英皱眉道:“利用?这种思想如何利用?”
&esp;&esp;陈景恪说道:“你仔细想想。”
&esp;&esp;朱雄英喃喃自语道:对比……不患寡而患不均……
&esp;&esp;想了半天,却始终不得要领。
&esp;&esp;陈景恪暗自摇头,越是聪明的人就越容易掉入自己的思维里,或者说容易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。
&esp;&esp;眼下朱雄英就是如此。
&esp;&esp;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题面上。
&esp;&esp;“咱们反过来思考,如果周围人都饿肚子,你每顿都能吃两块粗粮饼子,你会不会觉得很幸福?”
&esp;&esp;朱雄英肯定的道:“那是当然……”
&esp;&esp;说到这里他恍然大悟,说道:“我懂了,对比,幸福是对比出来的,归属感也可以通过对比产生。”
&esp;&esp;“百姓并不知道以前的朝代是什么样子的。”
&esp;&esp;“朝廷的政策再宽松,他们也不会有特别的感觉,甚至会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。”
&esp;&esp;“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以前的朝代是什么模样,有了对比他们就知道大明的好了。”
&esp;&esp;“如此他们对大明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就增加了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赞许的道:“聪明,不只是历朝历代的情况,还可以将其它国家的情况告诉百姓。”
&esp;&esp;“总之你要让他们知道,大明是最好的,如此才能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。”
&esp;&esp;朱雄英连连点头:“好好好,回去我就将此事告诉皇爷爷……”
&esp;&esp;“哎,你说如此简单的方法,为何历朝历代都不用呢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摇摇头,说道:“他们不是不想用,而是不敢用。”
&esp;&esp;朱雄英骄傲的道:“确实如此,历朝历代谁能和大明一样厚待百姓的。”
&esp;&esp;摊丁入亩、废除奴籍、取消匠籍等专属户籍……惠民政策不要太多。
&esp;&esp;陈景恪没有打击他的热情,而是继续说道:
&esp;&esp;“仅仅做这些还不够……还记得我和你说过的,为何蒙古不同于以往的草原霸主吗?”
&esp;&esp;朱雄英说道:“因为他们完成了身份上的认同,草原就只有蒙古一家,这是以往草原霸主没有做到的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点点头说道:“在这一点上,蒙古做的甚至比我们汉人还要好。”
&esp;&esp;“除了读书人,普通百姓又有几个对汉人这个身份,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?”
&esp;&esp;普通百姓是最不在乎身份的,他们只在乎能不能活下来,能不能吃饱。
&esp;&esp;所以每逢战乱,都会有无数汉人百姓,主动去投靠异族建立的国家。
&esp;&esp;只要那个国家能给他们一口吃的。
&esp;&esp;这种事情,历史上已经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了。
&esp;&esp;但这能怪百姓吗?
&esp;&esp;在高高在上的权贵士大夫眼里,当然要怪百姓数典忘祖。
&esp;&esp;可实际情况如何呢?
&esp;&esp;是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,让百姓不知道自己族群的过往,不知道自己的民族历史。
&esp;&esp;不让他们知道这些东西,就想让他们对族群和国家产生认同感,那不是扯淡的吗?
&esp;&esp;前世那段百年屈辱时期,无数百姓奋起抵抗外侮。
&esp;&esp;为什么?
&esp;&esp;因为仁人志士们与百姓一起学习,民智觉醒了。
&esp;&esp;四万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