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“英儿和陈景恪既是君臣,又是玩伴。”
&esp;&esp;“将来他们一定会是明君忠臣,共创一段佳话的。”
&esp;&esp;马秀英笑道:“你能这样想最好不过,如果实在担心,就多压他两年便是。”
&esp;&esp;朱元璋点点头,说道:“我之所以对他产生担忧,也是因为摸不透他想要什么。”
&esp;&esp;“世人皆有所求,名利、钱财、权势、美色、美食等等,就连咱都贪口舌之欲。”
&esp;&esp;“他对这些似乎都不感兴趣,咱不能不多想。”
&esp;&esp;马秀英有些哭笑不得的道:“他才多大,贪这些也太早了点。再过十年他要还是如此,你再担心也不迟。”
&esp;&esp;朱元璋挠了挠头:“嘿,还真是。都怪他自己,表现的太过聪慧,总是让咱忽略他的年纪。”
&esp;&esp;马秀英顺着他的话说道:“虽然还不知道他在追求什么,但从他的一言一行能看出他的性格。”
&esp;&esp;“他将来必定是好战之人,若掌权四夷的日子恐怕会很不好过。”
&esp;&esp;得到提醒,朱元璋也露出若有所思之色:“他整日和英儿讲先辈开疆拓土之事,今日又讲华夏简史……”
&esp;&esp;“是了,肯定是他整日就在想这些,才会给英儿讲。”
&esp;&esp;“如此说来,他就是他自己所说的鹰派了。”
&esp;&esp;马秀英疑惑的道:“何为鹰派?”
&esp;&esp;朱元璋就解释了一下鸽派和鹰派。
&esp;&esp;马秀英笑道:“如此称呼倒是生动明了,他肯定是鹰派无疑。”
&esp;&esp;朱元璋说道:“咱不管他是鹰派还是鸽派,只要有才能有忠心,大明就有他施展才华的地方。”
&esp;&esp;接着两人又聊起陈景恪的提议,关于华夏简史,两人都持支持态度。
&esp;&esp;马秀英说道:“按照陈景恪所言之法,从燧人氏写到大明建立,最多不过二十万言。”
&esp;&esp;“朝廷出钱印刷几万册,给每一名考中秀才的读书人发一套,再给藩属国送上一些。”
&esp;&esp;“用不了多久就能为世人所熟知。”
&esp;&esp;“到时你就能光明正大的说‘自古以来’了。”
&esp;&esp;朱元璋想到那种美妙光景,也不禁露出开心的笑容。
&esp;&esp;谈到启用新纪元的时候,两人自然更无意见。
&esp;&esp;不过马秀英却指出了一个缺点:“新的纪年不能用‘开元’二字。”
&esp;&esp;“为何?”
&esp;&esp;“唐朝有开元通宝,唐玄宗第一个年号也是开元,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。”
&esp;&esp;“还是妹子你懂的多,咱就没想到。开元不能用,你说叫什么好?”
&esp;&esp;马秀英说道:“历法需要万民知晓并使用才好,百姓多不识字,哪里知道开元是什么意思。”
&esp;&esp;“但他们定然知道黄帝,所以无需想什么祥瑞年号,直接叫黄帝纪年就好。”
&esp;&esp;朱元璋点头道:“是这个理,就叫黄帝纪年吧。”
&esp;&esp;之后两人又聊了一会儿,眼见天色已晚就躺下歇息。
&esp;&esp;-----------------
&esp;&esp;启用新的纪元是一件大事,即便朱元璋习惯了乾纲独断,这次也非常小心。
&esp;&esp;先是找来钦天监监正邬秉让推算。
&esp;&esp;双重纪元乃前所未有之事,邬秉让也非常的惊讶。
&esp;&esp;作为钦天监监正,他观测天文星象的能力可以不够高明,但察言观色的能力绝对不能差。
&esp;&esp;既然皇帝拿着此事来问他,那肯定是已经决定要采用了,来找自己不过是求个心安罢了。
&esp;&esp;如果自己敢说什么不好的话,轻则失业,重则丢命。
&esp;&esp;所以他在推算之后,说了一番很玄乎的话。
&esp;&esp;翻译过来就一个意思,此乃顺天应命之举,当行。
&esp;&esp;朱元璋很是高兴,又分别询问了李善长等老臣,以及叶兑等大儒。
&esp;&esp;李善长等人倒是很谨慎,只说此事悉听陛下圣意。
&esp;&esp;朱元璋虽然不满,但见他们没有反对,也就没说什么。
&esp;&esp;叶兑等大儒态度就截然不同了,一听说要启用黄帝纪元,那是一个比一个兴奋。
&esp;&esp;给朱元璋扣了好几个大帽子。
&esp;&esp;于是在几日后的一次早朝,朱元璋当朝宣布启用黄帝纪元。
&esp;&esp;要求新刊印的史书,必须添加黄帝纪年,同时要求藩属国启用三重纪元。
&esp;&esp;群臣倒是有人提出反对意见,理由也很简单,前所未有之事,理应慎重。
&esp;&esp;朱元璋倒也没有惩罚他们,这么大的事情有人保守一点很正常。
&esp;&esp;只要不是别有用心就没事。
&esp;&esp;当然,他不在意这些人的真正原因,还是大多数人都同意了。
&esp;&esp;这条法令正式通过。
&esp;&esp;否则,他肯定要拿几个人开刀震慑一下其他人。
&esp;&esp;接下来他又说了《华夏简史》之事,并命翰林院尽快将此书写出。
&esp;&esp;这一下情况就不一样了,群臣纷纷反对。
&esp;&esp;理由很简单,蛮夷就是蛮夷,岂能与我华夏子民相提并论?
&esp;&esp;朱元璋怒斥道:“尔等当年都做过元朝子民,很多人还做过元朝官吏。”
&esp;&esp;“既然尔等不屑与蛮夷为伍,为何还要与元人为伍,做那元人的官?”
&esp;&esp;一句话说的众人哑口无言。
&esp;&esp;倒是有人辩解,做元人的官是为了蛰伏以待时机。
&esp;&esp;然后他人就没了。
&esp;&esp;罪名很简单,贪腐。
&esp;&esp;还不是诬陷,而是有实打实的证据。
&esp;&esp;可谁都知道皇帝查办他的原因,朝堂在无人敢反对。
&esp;&esp;于是此议案再次通过,翰林院全权负责编撰工作。
&esp;&esp;为了防止他们阳奉阴违拖延时间,朱元璋严令一个月内必须拿出框架,否则所有人都要受罚。
&esp;&esp;陈景恪得知朝堂发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