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最被他看不起的科举,反而是最好的解决办法。
&esp;&esp;但他又不甘心,科举录取的人,确实有太多庸碌之人。
&esp;&esp;能否想个办法,解决这个问题?
&esp;&esp;他想找个人商量,然而看遍朝野,却无一人合适。
&esp;&esp;要么是武将,对这玩意儿懂的不多,与他们商讨无异于对牛弹琴。
&esp;&esp;要么就是读书人出身,他们肯定会一万个赞同。
&esp;&esp;今日发现陈景恪是个不错的商议人选,这小子是学医出身的。
&esp;&esp;又是太孙侍读,将来不用参加科举也可以为官。
&esp;&esp;和科举,和读书人皆无利益关系。
&esp;&esp;关键这小子有能力啊,内阁这么完美的东西都能想的出来,对科举也应该有不同的看法。
&esp;&esp;于是就提出了这个问题。
&esp;&esp;想到这里,陈景恪心中已经有了主意。
&esp;&esp;他自然是支持科举制的,这可以说是古代能想到的,最接近公平的录取官员方法。
&esp;&esp;且这会儿朱元璋已经认识到科举的优越之处,只是对这个制度的缺陷感到忧虑。
&esp;&esp;那么我要做的就是肯定这个制度,然后指出其中的缺点,并给出一些建议。
&esp;&esp;不论这些建议最后会不会被采纳,都能给老朱留下一个‘能人’的好印象。
&esp;&esp;“陛下,小子以为,科举虽然有诸多漏洞,然它确实是数千年来最接近公平的取士之法。”
&esp;&esp;朱元璋心中也已经认同这个观点,但还是不动声色的道:
&esp;&esp;“哦?你此法的评价竟如此高?给咱好好说说其中的道理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知道,别看深处皇宫,这种表现能力的机会并不多见,自己必须要抓住。
&esp;&esp;今天表现的好,才能获取更多的话语权。
&esp;&esp;所以也没有再遮掩,说道:
&esp;&esp;“先秦时期讲究血统,权贵官吏多是父子相传。就算出现替换的情况,也是从一个贵族转到另一个贵族手中。”
&esp;&esp;朱元璋下意识的想要反驳,可仔细一想才发现。
&esp;&esp;先秦史好像还真是如此,哪怕是好多奴隶、平民出身的人,其实祖上也都是权贵,只是家道中落了而已。
&esp;&esp;真正祖祖辈辈是平民百姓的,貌似还真没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