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明日贴告示,征募百姓参与筑城,壮丁每日发粟米三升,妇孺若能编筐制绳,亦同酬!”
&esp;&esp;郡府上下官员还能怎么办,干就是了,又没让他们自己想办法,遇到的小事也好解决。
&esp;&esp;魏倩在大梁的时间很紧,所以带着官员们搞特种兵行程,搞得大伙还以为她在洛阳也这样,真是千古贤相啊。
&esp;&esp;怪不得年纪轻轻就做了那么多功绩,而他们光是跑腿干活处理小事都那么累。
&esp;&esp;魏相真乃神人也!
&esp;&esp;第四天晨雾未散,魏倩已带着郡府官吏、匠师及数十名衙役,踏上了勘测之路。她身着简素深衣,发髻高挽,腰间只悬一枚玉佩,步履稳健地走在田埂上。身后跟着的郡丞手持算筹,正与几名匠人低声讨论着什么。
&esp;&esp;“丞相,前面就是旧城墙了。”一名老吏指着前方残破的夯土墙,“若要扩建新城,这段墙得推倒重筑。”
&esp;&esp;魏倩点头,从袖中取出一卷细绳,递给身旁的匠师,“量一量墙基厚度,记下来。”
&esp;&esp;她又转向魏尚,他是唯一一个在郡府任职的魏家人,“魏尚,你去测测这段墙到汴水的距离,看看能否引水做护城河。”
&esp;&esp;魏尚领命而去。
&esp;&esp;不远处,几个农人正蹲在田边歇息,见官府来人,有些畏缩地站起身。
&esp;&esp;魏倩走过去,温声问道,“老丈,这片地是您家的?”
&esp;&esp;老农紧张地搓着手。“回、回大人,是小人的薄田……”
&esp;&esp;魏倩蹲下身,指尖轻触土壤,“土质不错,种的是粟还是麦?”
&esp;&esp;“种……种麦。”老农见她态度平和,稍稍放松,“但今年雨水少,收成怕是不好。”
&esp;&esp;魏倩沉吟片刻,抬头道,“老丈,郡府要扩建新城,您这田恰在规划区内。您有两个选择——”
&esp;&esp;她伸出两根手指,“一是按市价补偿银钱,您可去城东新划的农垦区另置田地;二是以地换房,新城建成后,您家可分得一间临街铺面,子孙可做点小买卖。”
&esp;&esp;老农瞪大眼睛,“铺、铺面?”
&esp;&esp;魏倩笑道,“对。您儿子若会算账,还能去钱庄当个学徒。”
&esp;&esp;农人们顿时议论纷纷,跑来问他们的地行不行,魏倩笑着说要看规划的版块区域。
&esp;&esp;午时,魏倩来到西市,这里商贩云集,人流如织。
&esp;&esp;她登上事先搭好的木台,敲了敲铜锣,人群渐渐安静下来。
&esp;&esp;“诸位父老,”魏倩声音清亮,“大梁要建新城了!”
&esp;&esp;她展开一幅简化的规划图,用竹竿指点着,“新城街道会比现在宽一倍,马车不再堵在路口。每坊设公井、茅厕,夜里还有巡更人。商贩按行业分市,卖布的在一处,卖粮的在一处,大家不必再抢地盘!”
&esp;&esp;台下爆发出一阵欢呼,大梁人对她几乎是无条件支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