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170章(1 / 2)

人影浦一出现,便自开解道。

只是其面色酡红,身形踉跄,言语有几分含糊,眼神也不甚清明。整体看来,似有几分醉意。

而且,他看向金蝉子的神色颇有几分炽热,嘴角似有晶莹涎液。口中不时有‘椒盐’、‘油炸’之语呢喃出声。

佛母见到来人,只觉其形象熟悉之中带着一丝陌生。

其面容五官自然与佛母预想之人相差仿佛,但气场却是毫不相干。

观其气场,再有其本人方才言语佐证,似乎并非自己预料中的阿修罗教教主。

再排除另外两位与自己有过接触的存在,此人身份自然不言而喻。

准提心惊之下,却是想起一桩前事。

诸位圣人避世之前,曾于紫霄宫中有一场聚会。

彼时,他同接引道兄出于一片公心,曾提议对于混元之境的文梓行事再加限制。

这种提议却被鸿钧道祖直接否决。

道祖直言:“何必行此无谓之事。如今我等又有何能力,可对文梓作出限制。纵然我等合力,将文梓连同化身一并压制,也不过是引得文明再度现世。”

道祖言语间,却是对文明极为忌惮:“别的不说,倘若文明此时正隐匿于紫霄宫中,我等也未必能够察觉。”

道祖此言一出,那场聚会之后自然再没有提及文梓相关的话题。

再度回到眼前状况,准提十分确信,自己方才的确捕捉到了一丝文明存在的波动。

他自然不会认为,须弥圣境比紫霄宫更为严密,也不敢自夸境界远超其余诸圣。

但看着眼前文明,其状况明显不太对劲。

准提心中却是浮现出了另外一种可能。

“道友为何这般状况,莫非是与天洪荒天道有所遭遇?”准提小心翼翼地探,“道友可曾吃亏?”

也不知,准提言语之中哪些信息戳到了文明的软肋。

文明听到此问,双手捂口,瞪大双眼,猛然摇头。

双手之下又有辩解之声传出:“唔……洪荒天道……不曾遇见!不曾在半道上碰面……唔……没有吃……我什么也没有吃!”

只是,他这般一边摇头一边发声,不可避免地从指间缝隙灌进了风。

“嗝……!”文明被呛出一个响亮的长嗝。

这股长嗝中传达了太多信息,文明眼见事情已然败露,醉意便也清醒了七分。

“我还有事,先回人间了。不要来找我!”

言罢,身形瞬间消失不见。

准提呆愣愣地看着突然的变故,暂时失去了思考的能力。

文明打嗝涌现的那道气息,引得洪荒天条现身。它贪婪地将那道气息尽数吞噬,肉眼可见地增加了一份威势。

洪荒天条也是天道残留意志所化。

在它将那股气息吞噬之时,准提心中只浮现出一个词——返本归元!

准提回过神,猛然看向金蝉子:“你此去轮回带上自己那只蝉蜕,送于阿修罗教教主。东西虽不贵重,却要摆正态度。”

言语之间,金蝉子提前进入轮回之事已然不容置喙。

金蝉子虽不知发生了何事,但见佛母这般严肃,倒也不再抗辩。

不过,对于自己那只蝉蜕,他却还有一丝留恋:“弟子原本打算以后用那蝉蜕炼一身盔甲……”

准提一瞪眼,首次对金蝉子加重了语气说话:“佛门弟子要什么盔甲?穿袈裟!”

番外四

碧霞元君面见师祖, 道:“前日观世音菩萨曾往泰山,谈及佛法东进之事。原本欲规划八十一难,以使取经之事圆满。只是先前师祖曾于西方之地手植林荫, 一路直通灵山。他们不敢擅自设坎,欲请师祖示下。”

文化沉吟片刻,道:“那条大道之上, 功德凝聚, 生灵无数。确实不好因取经之事平白布置劫数, 扰了他们清静。”

然而, 那条大道连通灵山与东土。按照唐僧行进路线,基本上离开万寿山不久,便可踏上坦途。

而要在万寿山之前将八十一难积累足够, 不啻于天方夜谭。

如此一来, 促使唐僧师徒绕行已是必然。

“孔宣证道之后,以教化人族为己任,此事便交由他来策定。……届时你也下界,会同孔宣一道, 于文林湖中做些安排。一来可分担一难,全我同如来佛祖情义, 二来使他们后续绕行, 莫扰林荫清静。”

文化思索片刻, 如是嘱咐。

碧霞元君自领命而去。

她回到泰山未做停歇, 便先去寻到孔宣师兄, 将师祖安排转述。

孔宣治学之地就在泰山左近, 如今听得师妹所言, 便即召集门徒, 言明欲要外出游学。

又对碧霞笑道:“怕是要借师妹泰山山石一用。”

碧霞自无不可, 信手招来一块山中巨石,却正是出自泰山本体,内含莫大奥妙。

此乃当年碧霞化身精卫之时,所衔石子得大道道韵浸润而成。

她将此石交于孔宣,道:“何须言借。师兄先前证道,小妹正无以为贺,今日此石便做一礼,还望师兄莫嫌。”

孔宣哈哈一笑,也不推辞:“如此,便多谢师妹了!”

言罢,他将巨石托于掌心,挥毫书下‘书山’二字。

孔宣将书山打量了一番,甚为满意,又同碧霞说道:“届时我却不好同他们师徒照面,还需师妹多加操持。”

正是他证道之后,推行儒教、教化人族,一举一动皆合天地至理。

而那金蝉子如今心性未满,若在其修得正果前贸然得见孔圣真颜,难保不会生出弃佛从文之念。

碧霞自无不可,欣然允诺。

稍后,众门徒聚集而来。

孔宣与碧霞二人便自率队启程,向着文林湖进发。

这一日,唐僧师徒翻过一座山,前方出现碧波千里。

却见岸边绿树成荫、草长莺飞,水面波光粼洵,鱼虾成群。

时时可见水鸟捕食,每每皆是走兽饮水。

此处虽鲜见行人身影,却半点不失热闹景象,甚至更显生机盎然。

唐僧见此盛景,不免赞叹:“好一番胜景气象!”

八戒行了一日,早已腹饥难耐,哪里还有闲心赏景。

闻听师父赞叹,他不免抱怨:“师父快别胜景不胜景的了,赶紧找处人家歇歇脚、化些斋饭才是要紧。这一天翻山越岭的,俺老猪可是走不动了。”

听到八戒抱怨,唐僧腹中也觉得有些饥饿,不由转头看向自己大弟子:“悟空,你去打探一番,此处可有人家。”

孙悟空见此地山水俊丽,气息怡人,并无半点儿妖气,看着便不像是有何危机潜伏,倒也放心。

听得师父吩咐,他随即驾云而去。

悟空纵云极快,不一会儿便自回返。

“师父,前方就有几户人家,似乎是一个村落。”

悟空沿着湖岸指出一个方向。

“那可真是太好了!师父,我们快走吧。不然误了时辰,黑灯瞎火的,敲门再把人吓着。”

八戒闻言,高兴说道。此时的他格外细心,顾虑极为周全。

唐僧倒也听劝:“悟空,头前带路。”

一行人牵马挑担赶至那处村子,寻到一户人家投宿。

这户人家是一对老年夫妇,倒也乐善好施。见到四人前来投宿,热情地将他们让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