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15节(1 / 2)

李时是来向嘉靖帝请示赈灾的事宜。这些年来,全国各地大大小小天灾不断,嘉靖帝便问道:“太仓的粮食储备还够吗?”

李时答道:“太仓粮食储备充足,够用几十年,都是当初陛下下诏裁革冗员以后积累下来的。”

嘉靖帝听后颇为感慨,想起了许久以前的人和事。半晌,才说了一句:“这是当年杨廷和的功劳。”

他突然提到杨廷和,李时却不知该如何作答。又过了片刻,才让他退下。

朱翊钧乖乖地坐在旁边玩自己的,很安静,一点也没有打扰皇爷爷。

他以为李时走后,皇爷爷会继续叫他背诵《道德经》,但嘉靖帝却坐在那里若有所思。

朱翊钧很敏锐,刚李时进来的时候还好好的,是因为李时提到杨廷和,他才开始走神。

朱翊钧问:“杨廷和是谁呀?”

童言无忌,小朋友有什么疑问直接就问出来了。旁边的黄锦倒是为他紧张了一下,偷偷去看嘉靖帝的脸色。

没办法,谁也摸不透他们这位皇上的心思。即使是他最疼爱的小皇孙,说不准哪句话说错,激怒了帝王。

嘉靖帝板着脸说:“是个总和你皇爷爷作对的人。”

朱翊钧什么也不懂,听到有人和皇爷爷作对,就握紧了拳头:“打他屁股!”

“哈哈哈哈哈!”嘉靖帝忽然又被小孙子的话逗笑了,“朕没打他的屁股,朕打了他儿子的屁股。”

“谁是他儿子。”

“杨慎。”

这是朱翊钧第一次听到杨廷和与杨慎父子,不知道他们的事迹,但超强的记忆力让他将这两个名字记在了心里。

夏天炎热而漫长,朱翊钧也不能总在屋子里呆着。小孩子好奇心强,西苑那么大,他总想四处去看看。

这一日,嘉靖帝闲来无事,带着他去水云榭乘凉。

水云榭是位于太液池东侧的一处凉亭,在凉亭内观望四周美景,视野辽阔,云水、远山和亭台楼榭遥相辉映。

天气晴时,阳光晃漾而波澜涟漪、清澈可爱,因此得名“太液晴波”。

池面微风徐徐而来,带着荷花的幽香,沁人心脾。

朱翊钧第一次来水云榭,兴奋的这里看看,那里瞧瞧,扒着石头,探出半个身体去看水里的锦鲤:“小鱼,有小鱼!”

天气有点热,锦鲤不给面子,全都沉入了水底。

小家伙嘟着嘴不开心:“小鱼躲起来了。

黄锦让人取来鱼饵,一点一点洒在水面上,引出几条锦鲤争夺食物。

“我要!我要!”朱翊钧跳着去够黄锦手里的鱼饵。

黄锦弯下腰把鱼饵递给他:“小主子,那稳了。”

小家伙捧着鱼饵,好奇的看了又看。冷不防低下头,伸出小舌头。

“小主子,使不得!”

黄锦连忙阻止,可他毕竟年纪大了,反应没有朱翊钧这个小家伙快。眼睁睁看着他舔了一大口鱼饵,咂咂嘴,仿佛在细细品味:“这是馒头。”

黄锦夸他:“小主子聪颖过人,这确实是馒头的碎屑。”

朱翊钧又回到池边,探出半个身体看了看,一条鱼也没看见。想起刚才黄锦用鱼饵引出锦鲤,小家伙也学着他的样子,撒了一点鱼饵。水面上冒了点泡泡,零星几条小鱼出来觅食。

这并不能让朱翊钧满意,小团子看一眼鱼饵,又看一眼水面,小手一扬,把所有馒头渣都洒进了水里。

一瞬的宁静之后,鱼群蜂拥浮出水面,黑的白的红的黄的花的……五彩缤纷的挤在一起,呈放射状围绕着食物争夺,有些鱼儿,甚至跳出水面,场面热闹非常。

小家伙这下可开心了,又蹦又跳:“小鱼,好多小鱼!”

他又去拽黄锦的衣服,指着中间那条个头最大的:“我想要那条。”

黄锦问道:“小主子想拿回去养?”

朱翊钧点点头:“养在盘子里。”

黄锦不解:“养在盘子里更好看?”

小家伙咽了咽口水:“更好吃。”

嘉靖帝大笑:“哈哈哈哈,他这是又嘴馋了。”

他坐在亭中品茶,看小孙子闹腾,非但不觉得他吵,反而认为和太液池的美景相得益彰。

他让太监摘了个莲蓬过来,朱翊钧没见过这东西,翻来覆去研究了好一阵,才在黄锦的协助下,剥出一颗莲子。

小团子举起新鲜的莲子看了看,问道:“这是好吃的吗?”

嘉靖帝一本正经逗他:“你平日吃的桂圆莲子羹,里面的莲子正是此物。”

桂圆莲子羹朱翊钧是吃过的,里面的莲子粉粉糯糯,因为加了冰糖,还有一股清甜,他很喜欢。

听到是好吃的,小家伙就把莲子放进了嘴里。刚放进去的时候眉梢眼角都是天真的笑意,嚼着嚼着,眉头就皱了起来:“好苦呀,皇爷爷骗人。”

他这皱得跟包子一样的表情实在逗乐,嘉靖帝大笑:“朕可没骗你。”

黄锦端上一碗

梅子茶,小家伙埋头在茶碗里,吨吨吨给自己猛灌了几大口,喝得太急,呛着了。

“慢一点。”嘉靖帝轻拍他的后背给他顺气,“莲心苦寒,清心安神,吃一些,对你有好处。”

朱翊钧摇头:“我不吃苦。”

“不吃苦吃什么?”

“吃肉。”

“……”

朱翊钧很喜欢水云榭,绕着亭子跑得一身大汗,说明天还想来。

就这么一连玩了好几天,夏天便悄然离去。

立秋之后,北京陆续下了几场雨,天气渐渐凉爽下来。

朱翊钧这颗小团子,也在无忧无虑的日子里成长。他聪明、乖巧、活泼的性格也愈发讨嘉靖帝的欢心。

孩子毕竟不满两岁,住在玉熙宫里,生活起居皆和帝王无异,隆宠到了极致。

于是,嘉靖帝对小孙子溢出来的宠爱就分出那么一点给了裕王——继上次之后又把中秋祭祀交给了他。

生长环境所迫,裕王从小就是个谨小慎微的性子。父皇交给他的差事,他一定会尽职尽责的办好。

他很清楚,包括他的裕王府在内,周围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他,就等着他犯错。所以他行事格外小心,方方面面力求做到滴水不漏。

到了秋天,黄河洪水再次暴涨,在马家桥一带又出现了决口,有些疏通不久的旧河被淤塞,部分新开的河道被冲坏。

当初,朱衡提出要新修河道的时候,朝中就出现了一股强大的反对声势。南阳至境山百余公里,工程浩大,需要大量人力和财力。

从现实角度出发,潘季驯疏浚旧河的方案更实际,也更省钱。

现在黄河再次决堤,给事中郑欣立刻上书嘉靖帝,弹劾朱衡好大喜功,虐民邀功。要求立即停工,并且罢免朱衡。

嘉靖帝没有给出任何指使,把朝臣们都叫过来,了解情况。

出乎意料的是,上次,严世蕃力挺朱衡,徐阶更加推荐潘季驯的方案。

这次恰恰相反,严世蕃激动的表示朱衡辜负了皇上和朝廷对他的信任,对黄河再次决口富有主要责任,因立即罢官,下诏狱。

徐阶却认为,事已至此,新修河道已经开工,朝廷和百姓都在等着漕运恢复,绝不能撤朱衡的职,现在这个事情只能由他继续做下去。

大殿上,不同意见的双方又争得面红耳赤,嘉靖帝也不说话,坐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