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647节(1 / 2)

站在朱高煦身边,亦失哈汗颜开口,这让诸将有些诧异。

见状,亦失哈解释道:“户部那边,如今广西口数不过一百五十万余口,男丁七十七万余。”

“然而当下南洋、交趾驻兵多以广西出身为主,实际广西男丁不过六十余万。”

“这六十余万男丁,还分布在整个广西全境,想要征募二十万人十分困难,除非强征……”

亦失哈小心翼翼看向朱高煦,诸将同样。

谁都知道,朱高煦不太喜欢强征百姓,多是以征调为主。

若是要强征,没有朱高煦点头是不可能的。

不过面对他们的话,朱高煦却开口道:

“户部的数据多有滞后,例如广西口数基本是抄旧洪武十四年。”

“洪武十四年时,广西便有一百四十余万口,而今三十年过去,怎么才会有一百五十余万,无非是被各地土官、土司隐匿罢了。”

“这次出征,尽管以征调为主,同时推行新政,改土归流。”

“向去年毕业的学习,额外征募三万吏员,十万大军配合对汉地的改土归流,解放当地土司的奴仆,记录好地方士绅的奴仆口数。”

“我大明朝的律法中,除有功之臣能有奴仆,其余人只能雇佣帮工。”

“广西之地远离中原,朝廷许多政策没能在当地彻底执行。”

“趁这个机会,把新政推行,彻底查清楚广西的口数。”

朱高煦开口,诸将纷纷作揖配合,亦失哈也将内容记下,准备让司礼监和六部沟通。

一切事情尘埃落定,朱高煦便在春和殿宴请了诸将。

几杯酒下肚,诸将也热闹了起来,恰逢这时朱瞻壑与朱瞻圻回宫,隔着老远便一路小跑而来。

“参见皇孙……”

“不用拘泥礼数!”

酒意上头,朱高煦代俩小子开口,同时也对站在殿内的俩小子招手,示意他们走过来。

俩小子走来朱高煦身边坐下,他左右手各自搂着他们,对群臣介绍道:

“这是我的长子瞻壑,这是二子瞻圻,后宫还有几个,年纪太小也就不介绍了。”

“日后他们中学毕业,我就把他们下放到军中,交给你们历练。”

“殿下不可啊……”

见朱高煦这么说,众人酒醒三分,纷纷作揖请朱高煦收回这话。

“诶!”朱高煦摆摆手:“朱家的子孙,要么死战场上,要么就死在案头。”

“没有理由你们都将儿孙送上战场,而天家只懂得坐享其成。”

“对!”朱瞻壑双眼放光,连忙附和,朱高煦也满意点头,拍了拍他的肩头。

鼓励了朱瞻壑后,朱高煦转头看向朱瞻圻:“圻儿,你是要富贵,还是别的什么?”

“父亲要儿臣做什么,儿臣就做什么。”

朱瞻圻一向嘴甜,朱高煦听后也高兴道:“好!日后爹给你安排差事。”

朱高煦回头看向诸将,对奏乐的乐师们示意:“靡靡之音不适合我大明的将士,奏《象王行》《破阵乐》!”

随着朱高煦一声令下,乐风一改,立马变得磅礴激昂了起来。

“殿下,我兄弟愿意舞剑助兴!”

瞿郁瞿陶两兄弟起身作揖,朱高煦一听也豪爽一笑:“好!”

“去,为两位新晋的勋臣奉剑!”

他低头对二子吩咐,朱瞻壑早就知道瞿郁瞿陶的威名,立马起身,一路快走将长剑取给了瞿郁。

“谢殿下!”

瞿郁双手接剑致谢,一旁的朱瞻圻也效仿自家大哥,并获得了瞿陶的感谢。

二子返回朱高煦左右入座,瞿郁瞿陶也开始跟着《破阵乐》舞剑,为众人助兴。

酒意蒙了朱高煦的眼睛,不由让他想起了自己当年奇袭西阳哈,血战鸡西关的那些画面。

大明在繁荣昌盛,可偶尔的时候,朱高煦也会怀念以前的时候。

有时候他也羡慕朱棣,起码朱棣能在北征的时候,体验体验曾经身位燕王的感受。

倒是自己,仔细想想,自己也十三年没回渤海,没回吉林城了。

想起记忆中的吉林城,朱高煦眼睛也不由朦胧起来。

“爹,您哭了……”

朱瞻圻突然开口,众人也被他这话惊醒,不管是音乐还是瞿郁瞿陶,他们纷纷停下了自己手上的动作。

见他们如此,朱高煦也起身端起酒杯:

“大明昌盛,离不开你们的南征北战。”

“这场景,让我想到了当年在渤海与胡兵交战的艰难。”

“我们能活着站在这里,但更多的弟兄却葬身在了沙场之上。”

“朝廷再过几年便要迁都北京,故此我决意将天寿山西侧的虎峪圈起来,要在虎峪山巅修建高塔。”

“日后,每战一场,便修高塔一座,上刻阵亡将士籍贯、战功。”

“军校学子凡毕业,皆要前往虎峪祭拜为我大明而阵没的将士。”

“至于你们……”朱高煦伸出手对他们敬酒:

“我要效仿古人,择地为你们修建燕台,铸金身,绘画像。”

“你们的家乡也要在你们死后修建庙宇,让你们享受万世香火!”

朱高煦激昂慷慨的一席话,让诸将赤红了眼,纷纷躬身作揖:

“臣等,誓死报殿下恩!”

人君姿态

“这些树皮,你们试过哪种是朝廷需要的吗?”

“回殿下,还没有尝试过。”

正月二十四日,在朱棣北上、郑和南下的背景下,朱高煦也总算得到了他所需的大部分美洲作物种子。

摆在春和殿内的箱子大大小小有十余箱,其中摆放着玉米、马铃薯、南瓜、花生、向日葵、辣椒、番茄、菜豆、利马豆、菠萝、番荔枝、石榴、油梨、腰果、西洋参、木瓜等各种蔬菜水果的种子和果实。

其中不少果实还有泥土沾染,显然是因为种子储存时间不够,只能在船上的大缸进行埋土种植来保持生长,从而才坚持到了大明。

“种子和果实都没问题,最主要的还是查出哪种树皮管用。”

朱高煦放下一块树皮,他并不认识金鸡纳树,所以只能靠人为实验才能分辨出来。

站在他身旁的先遣队百户官曹义仅有二十岁,这次是他第一次下西洋,但他却成功的带回了绝大部分作物。

“王千户与当地土人沟通,当地土人将他们认为有用的树皮都剥给了我们,返航船舱内有三百箱各类树皮,但具体哪种管用便不清楚了。”

曹义解释着,朱高煦也颔首收回目光,侧目看向了身侧持着笏板的数十名大臣。

六部尚书、六部侍郎,还有都察院、六军都督府等各级官员,足有三十余人。

此刻的他们站在自己身后,好奇的打量着箱子内的作物。

朱高煦走到第一箱面前,从中将刚刚从土中取出的一串果实为众人展示,同时介绍道:

“这是土豆,在东洲之地亩产二百斤左右,并不算多,但它不与五谷争地,对土地的要求不高,但最好是沙壤土比较好。”

朱高煦对群臣展示,而他手中的土豆并不似后世人所认知的模样。

后世的土豆只要清理了泥土,那基本都比较饱满,而朱高煦手中的土豆却长得十分磕碜,不仅茎块小,形状还十分不规整。

正因为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